6月22日,时常阴沉着脸的天终于像被人捅破了窟窿似的,瓢泼一样的雨水直往地上浇。
一大早,咸丰县高乐山基地单元中心管理站共产党员、副站长刘红兵接到白果坝村麻弯坨(小地名)4、5、6、8组的160多亩旺长烟田一片汪洋的信息后,就风风火火地带着公司前来指导抗灾救灾的共产党员、生产科副科长胡红梅坐上车,在灰蒙蒙的天幕里,撕开如注的雨帘,心急如焚地往那里赶。
当天,该县突降的一场大暴雨,造成11个乡镇的5万亩烟叶不同程度受灾,高乐山、坪坝营、忠堡和丁寨等4个乡镇烟叶受灾尤为严重,成灾1280多亩,绝收400多亩。
灾情发生后,咸丰县烟叶分公司立即启动灾情响应应急机制,公司领导及关科室人员纷纷赶赴灾区,与烟草站组技术人员们一道核查灾区、慰问受灾烟农,指导并帮助烟农抗灾自救。
党员干部职工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地赶赴灾区,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以“我为党旗添光彩、立足岗位做贡献”为主题的“两学一做”活动,与烟农一道在重灾区打响了一场与洪魔决战,降低烟叶灾害损失的战斗。
在白果坝村6组,唯一一条能通行车辆进入麻弯坨的道路被山体塌方阻断。
“怎么办?”“一定要想法尽快赶到那里!”正在此地徘徊的烟叶技术员梁本佑、魏齐鸣见刘红兵态度坚决,扒开荆棘、沿着陡峭的山坡寻找着那里人曾经出行的一条小道。
“这条小路被垮台的土坎淹没,过不去。”梁本佑的尝试没有成功。
刘红兵略一思忖:“不对,那里肯定有人出来,一定有路可走。”他踩着公路的草丛寻找进入麻弯坨的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找着,找着,刘红兵发现了草丛中有人走过的痕迹,带领大家攀树枝、踏荆棘,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绕行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他们终于进入了麻弯坨。
“老杨,把锄头拿来,我们一起去帮你抢救烟叶。”刘红兵见杨天华、查春兰夫妇站在烟田边,看着没顶的烟田无计可施,便远远地招呼起来。
“刘站长,我60多岁了,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雨,烟都淹得看不见了,那还有救?”杨天华、查春兰夫妇垂头丧气。
夫妇俩是咸丰县的基本烟农。30多年来,他们都把烟叶作为脱贫致富的唯一当家产业来发展,种植面积保持在40亩,生产水平高,烟叶质量好,亩平收入超过4千元。
刘红兵站在高处向上望了一会,用手指着要老杨看:“你看,上面那几块田是你的,洪水退得差不多了,把锄头给我,一起去开沟排水!”
刘红兵与胡红梅、梁本佑、魏齐鸣扛着锄头一脚跨进烟田,站在浑浊的烟田里,选准开沟位置,抡起锄头与杨天华、查春兰夫在田坎上挖开了几个大口子。
看着烟田里的积水逐渐消失,杨天华如释重负,抬起右手抹去额头上的水珠:“要不是你们来帮忙,我的烟叶就全‘泡汤’了。”
“唉,今年的几十亩烟长得比哪年都好,哪晓得天老爷不长眼睛,只两三个小时就淹完哒。”查春兰非常惋惜:“看着心疼,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们就是来帮你们想办法、出主意,降低灾害损失!”刘红兵给杨天华、查春兰夫妇加油鼓劲:“放弃不得,救一株得一株。”
不一会,杨天华家烟田里积水消失了。刘红兵让胡红梅、梁本佑、魏齐鸣分别去带领另几户烟农开沟排水,自己弯腰扶起一根烟株,向杨天华夫妇介绍扶烟培土的技巧:“先把倒在地里的烟扶起来,用脚轻轻在在旁边踩下。”
“刘站长、你看我家的10多亩烟全倒地了,叶尖尖上都是泥巴,扶起来恐怕也没用了。”4组烟农李志高愁眉紧锁。
“有!”刘红兵挥手抹掉脸上的泥水,径直向李高华家的烟田走去。
“老李,趁田里还有水,赶快把叶片上的泥巴洗掉。”刘红兵一手托起叶片,一手舀水清洗叶片。
李高华看出了门道,脱去胶鞋、挽起裤腿,一脚跨进烟田忙开了。
“刘站长,我们的烟还泡在水里的,怎么办?”雨过天晴,4、5、6、8组的烟农纷纷赶到麻弯坨。
“大家在洪水退去后,先护烟培土,清洗叶片,再预防病害!”刘红兵洗去手上的污泥,使劲用手捶捶疼痛的腰部,缓慢走出烟田,站在田坎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望着大家高声说。
“水泡过的烟叶容易得什么病?怎么防?”4组烟农陈万红迫切想要知道烟叶病害预防方法。
“我们明天就把预防烟叶根茎部病害的药送到烟田,组织植保服务队帮大家打药防病。”
“我们的烟叶有救了!”
“走,照刘站长讲的方法去做!”
“要得,救一根少损失一根!”
麻弯坨受灾烟农们冰冷的心终于被共产党员刘红兵、胡红梅等一行烟草人的言行捂热了。他们纷纷进入烟田迎战洪魔,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降低灾害损失。
(通讯员:周方奎)
(来源:恩施州烟草专卖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