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来凤吹响易地扶贫搬迁集结号 2708户搬迁安置户将实现安居梦
2016-11-11 15:49 云上恩施

易地扶贫搬迁,来凤县将其当做一块“硬骨头”,在全县境内吹响“集结号”。

该县在8个乡镇临近公路、临近产业、临近集镇(园区、中心村)的地方,规划选址44个集中安置点。今年底,2708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将实现安居梦想。

来凤县还对44个集中安置点实现水、电、路(气)电视、通信全覆盖,在安置点周边因地制宜发展三茶一果等产业,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生活方便,交通便利,孩子上学放心,就医环境改变,腰包鼓起来……这一切,都将在搬迁后得到实现。

一脚踏三省的偏僻之地 今年底将如期脱贫

来凤县百福司兴安村是一脚踏三省的地方,3块属于三省的界碑矗立在同一块地上,湖南、湖北、重庆的边界都在这里交融。绕行湖南龙山县,经过龟塘等集镇,1个多小时的车程即是到达这里最近的路线。

村子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年轻人大部分已外出务工寻出路。不过,眼下的兴安村却很热闹。

11月8日,兴安村中寨集中安置点正加紧建设。中寨集中安置点是兴安村3个集中安置点之一,计划安置8户24人。集中安置点紧邻村里产业路,产业路已经硬化。8幢屋基呈两列排开,6幢50至125平方米的房屋已完成主体工程。在安置点正对面,是该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中心有篮球场,图书室和棋牌等文体设施。

65岁的该村村民向大二(女)患有智障,大儿子杨正行的智力也有问题,外出10年一直没有音信,小儿子患有精神病,5年前一把火将家里的房子烧了。向大二的哥哥接她到自己家中居住,每年还提供部分粮食给向大二生活。

在集中安置点,村里为向大二一家修了75平方米的安置房。“向大二无房住,一个月有150元低保,哥哥和娘家侄儿每年还供给粮食,在集中安置点她能够生活下去。”第一书记向平江介绍。

该村51岁的村民彭大亚喂猪亏了20多万元,连住的地方都没了。中寨集中安置点动工后,彭大亚成了建筑质量义务监督员,每天都会抽空到工地检查房屋施工质量。2015年6月9日,来凤县经信局干部向平江到兴安村任第一书记。“村子以前发展太落后,年轻力壮的村民都出门打工了,村里也没有企业和支柱产业,要想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向平江的一席话,道出了兴安村发展的核心问题。

当年,兴安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湖北云翔农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村发展油茶产业。1年多过去了,兴安村变化巨大,建起300平方米的村民党员活动中心,成立山茶油等4个专业合作社,发展油茶2080亩,村电网升级改造完成。

村里的油茶基地发展起来后,彭书菊等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务工。37岁的彭书菊是兴安村中寨组村民,家里共有3口人,母亲和她都是聋哑人,弟弟患有脑瘫,一家人靠种2亩红苕、玉米等农作物生活,全家5年没有添置过新衣服。彭书菊在油茶基地务工每月可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每个月可以挣这么多钱。”彭书菊高兴地用手语比划着,一旁的村民耐心为我们“翻译”。

“要改变兴安落后面貌,改善基础设施和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向平江在村民代表会上为兴安村脱贫摘帽开出三副“药方”:完成12.5公里村级公路扩宽硬化、新修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河东卫生分院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4000亩竹笋和3000亩油茶;改造和保护岔岔溪土家吊脚楼传统文化院落。

今年底,兴安村将如期整村脱贫。

让安置户搬新家并提供就业门路

来凤县翔凤镇狮立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第一期工程计划安置68户272人。当下房屋都已封顶,年底即可搬迁。目前,安置点已完成水、电、路、气、污水管网五通一平,年底首批68户安置户可搬新家。

翔凤镇在建安置点,68户安置户住进这里,大家就成了一家人。

翔凤镇丁天红家原来50平方米的木房,屋顶瓦片稀稀落落,檩子椽角已发霉朽烂。

狮立坪村62岁的村民李德富患有结石和肺病,其妻患有肩周炎,17岁的女儿还在读初中。他们一家现居住的房子四处开裂,屋顶漏水,一家人只得在县城租了50平方米的房子居住。今年,当地政府为李德富在集中安置点修了75平方米的安置房,每年可节约2千元房租。

47岁的何雨芝带着18岁的女儿在广东中山务工。何玉芝在村里没有房子,春节回家,母女俩短暂居住在哥哥家。

“妹夫是四川达州人,当初在村里砂厂务工。他和妹妹是在县城租房成家的。妹夫有10多年没有看见了,妹妹过春节时就回来。”哥哥何国松说,“政府给妹妹和外侄女修了50平方米的安置房,以后过年她们就有属于自己的窝了。”

51岁的丁天红一家7口。患有肾病综合症,其妻患有甲亢心脏病。10年前,丁天红在外务工挣了20多万元,准备修房,不幸却身患肾病综合症,治疗不仅花光了务工积蓄,还倒欠6万多元外债。

丁天红家原来居住的50平方米木房,其屋顶瓦片稀稀落落,檩子椽角已发霉朽烂,不能居住。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平时寄点钱给父母治病。丁天红和老伴就借住在哥哥家中。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政府为他家修了面积为125平方米地安置房。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键是能够为安置户提供就业途径。狮立坪村将发展城效产业作为脱贫增收路径,建起500亩核桃基地、400亩李子基地。成立狮立坪果蔬专业合作社,吸收242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引进武陵惠丰药材加工厂建起林芝、老虎姜种植基地。

“今年,我们在狮立坪开出务工工资差不多20万元,基地可常年解决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武陵惠丰药业公司负责人说。村委会副书记李金亮介绍,专业合作社最高峰每天可解决70人就业,水果进入收获期后,我们还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贫困户搬进来后完全可以实现就业。

安置点人性化措施凸显为民情怀

翔凤镇新峡联络处总支书记刘忠平介绍,安置点除修建安置房外,还将修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猪圈和杂物间。安置点还预留了10亩土地供搬迁户种植蔬菜。

刘忠平说,实行这些人性化措施,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能生活得更好,也是政府为民情怀的彰显。不仅要让贫困户生活得好,还要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不仅要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还要让他们能在闲暇时间跳跳舞,锻炼身体,让生活更有质量。

在兴安村中寨安置点,对面就是活动场所:篮球场、棋牌室、跳舞娱乐的场地等,为安置户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和极多的活动项目。

在来凤县大河镇,安置房没有一栋连着一栋,每栋房之间都留有100多平方米的空间供搬迁户娱乐休闲。

“多个投资项目齐上阵,321、121等发展模式齐发力。”来凤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321”即对发展千亩以上藤茶、绿茶等产业的企业或合作社,前两年政府每年每亩补贴流转费300元、管理费200元、硒肥100元;“121”即1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带两家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个农业产业,将贫困户与市场紧密结合。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水、电、路、通讯、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厚植发展后劲,打牢致富底盘——建设830公里产业路、27个水厂和717公里自来水管网,实施1350公里农村电网改造,185个村通光纤,1.5万户通宽带,185个村农民办事不出村。

按照“北茶、南油、城郊菜,山上林与鸡”产业布局,来凤构建扶贫产业链条。20万亩“三茶一果”特色农业基地、10多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3家农业龙头企业、414家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紧密连接,一村一主导产业、一家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

有了政策,才能让搬迁户搬得出;有了钱,才能让搬迁户留得住;有了产业,才能让搬迁户能致富。

来源:恩施晚报 记者 曾维明 通讯员 杨建华

(责任编辑 罗茜)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