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抗灾抢险进行时】咸丰封锁区的应急抢险队
2016-07-08 11:30 云上恩施

7月7日上午八时不到,咸丰县唐崖镇地质灾害临时关卡处就排起了一支队伍,20余名参与应急抢险的村民正在签字登记、领取工作证和安全帽,准备进入地质滑坡现场的封锁区域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这是唐崖镇地质灾害发生后,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封锁区的第12个工作日。

“6月24号发现险情,我就和几个男同志到滑坡最严重的地方覆盖了隔水薄膜。”今年48岁的何继兵是唐崖移民安置小区B栋的村民,他是最早参加应急抢险的队员,也是一位有着26年党龄的农村党员。

这个身材魁梧的农家汉子,当年曾在中朝边防做过战士。这次灾害发生后,作为党员的他没有退宿,冲锋在前,与一线干部一起采取措施去应急抢险。“没有过多想 法,只是看到山体在滑坡,就想尽快补救。”何继兵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地质滑坡压不弯唐崖人的“脊梁”,在他的号召下,村民纷纷报名参与到应急抢险 中。

在滑坡前缘变形临空面,队员们正在采用砂袋反压的方式,增加山体滑坡抗滑力,这是唐崖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喊我们抢险,就来了,也还没和他们谈什么工资,如果谁都不来,灾情就更严重。”住在唐崖移民安置小区B栋的刘碧珍继续着手里的装砂袋工作。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主动申请加入了应急抢险队。

“四铲砂就是一袋。”刘碧珍和村里的其他几位女同志一起,负责装砂袋,她们每天拿着铁铲将砂石装进袋子,一天下来不知道铲了多少方砂石,手掌都磨出了血泡。

“有时候半夜下雨,我们还要和专家一起爬到山顶上去覆盖隔水薄膜,防止雨水侵蚀山体。”何碧珍笑笑说,“有专家在前面带队我觉得没什么怕的。”

通过前期监测和综合分析,地质专家采取裂缝封填、地表临时排水、隔水薄膜覆盖等应急抢险措施,对水泥地面裂缝采用沥青封填,在滑坡外围修建临时排水沟,防止滑坡体急剧变形。

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听说何碧珍去了抢险第一线,非常担心,几次打电话不让她去,但她总是在电话这头满口答应,转身又瞒着孩子冲到了应急抢险的第一线,俨然一个女汉子。

“一袋砂差不多35公斤,开始那几天还是腰酸背痛,这几天习惯了。”今年49岁的朱隆轩是这次应急抢险的队员,也是此次地质灾害的灾民,他每天大概要扛近300个砂袋。

朱隆轩是当年朝阳水库的移民搬迁户,家里的四层楼房是2005年修建的,他在这里已经居住了10年。灾害发生后,他们一家五口只能挤在一间租住的房屋里。

他每天进场时,他都要望几眼自己被封锁的家,只希望这汛期快点过去,他想早点回家。

何继兵、刘碧珍、朱隆轩、覃和鸣……他们只是应急抢险的一员,这些天来,他们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山体滑坡前缘变形临空面堆积砂袋。

在应急救援砂袋压脚现场,覃和鸣一直坚守在施工区上方,他是应急抢险队的安全员,主要任务是监控施工区上方的房屋和山体,一旦有动静就立马招呼下面的人撤退,确保施工安全。

“接到命令后,我们立即组织人员火速来到封锁区开展应急救灾工作,预定40个名额,却到位了51人,整个人员集结仅花了1小时。”负责现场施工的梅武权说。

灾害面前,群众心手相连,友爱互助,大爱无边。按照专家的施工方案,目前封锁区已完成前缘4万个砂袋压脚工程,砂石量达800余立方,投入劳力近600余人次。

 

来源:咸丰新闻网 记者 宋海燕

(责人编辑:秦辰宇)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