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不忘初心·永跟党走】返乡·回望·怀想
2016-06-24 11:32 云上恩施

张全榜

返乡之路常走,但这次不同,是组织要求,是神圣责任,还是一种严肃的仪轨:“组织通知你回家”——不忘初心·永跟党走。

5月29日,回到利川市龙塘沟村时,空气湿漉漉的。

40多岁的吴霞正在剪兔毛。她已出嫁湖南,到南方打过工,后来学到一技之长,动员丈夫于2015年回到娘家办起了村里第一家长毛兔养殖场。一年下来效益明显,正盘算以数倍于现有的规模发展壮大。走访这个致富带头人,她的创业梦想感染了我们,也点燃了这个高山贫困村新的希望。问到养殖场能不能吸纳和带动村里贫困户加入,她肯定地说有这个想法,我们帮她出了些主意。

贫困户吴丰礼站在空空的屋里。妻子前不久出走了,他显得无奈。村里资助建房,还帮他在城里谋过公益岗位,小女儿上学也得到各方关心,他不好多提要求,只述说家庭的不幸。我们鼓励他,说党和政府会继续帮助他。五保户徐炳成,虽然房屋简陋却干净整洁,见到来人,脸上充满了笑容。一路走来,有拉着我们说自家怎么就不能成为易地搬迁户的,也有拿着户口本说村里取消他的低保是不公的。搭腔搭话不少人,勾勒出村里新的轮廓,绿的丰饶、路的渴求、人的贫穷、山的希望,还有邻里乡亲的人情温暖。我们是带着问题回去的,要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为党组织做什么”。包裹着我们的这一切,是否给了些许思考的答案?

石阶、石门柱、楼板屋……站在老村委会楼前,岁月成了可触摸的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使村委会有个固定办公的地方,全村共同商量,每个村民小组各划几分地,由远及近、依次集并,比如六组的任务划给五组,五组将六组和自己的合并后选一块靠近四组的再划出去。“接力”凑齐了地,劳动力、木料、石材等也都大家一起出,就这样在双岔河修起了一长排两层办公楼,里面还有一个可进行群众集会的小礼堂,现在还用着。看着墙体斑驳的老楼,听七十多岁的老支书和几位长者谈论,说那时候条件差但人心齐,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说要想发展快,还是要党员干部多担待。我们尽力去打量远去年代的背影,不经意间成了滋润心灵的生动一课。如今,不论是上面来人还是本村的,都说这楼要好好留着,别破坏了,我们都赞同。

而村里孩子求学的课堂就建在这栋老楼前。我小时候在这里读小学、念初中,所学知识有限,但老楼景致、村旁溪水以及师道遵、学风善,记忆的片断里总能找出心中珍视的美好。


“一定要看看黄连”。这是动身之前就想好的。

黄连是村里的主导产业,常年留存面积几千亩。在太阳堡,我们来到农民贺弟尧的黄连棚里扯黄连草。小时候随父母搭棚、施肥、除草、起挖、炕剪,多少做过一些,后来工作了就再没进过黄连棚,再没拿过黄连剪子,但是凡有肠胃不适或内火较重,常常想到的就是用黄连之类药品。初夏,黄连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我们和连农沿着一厢厢黄连清理杂草,感受收获的不易和“种植苦黄连就要吃得苦”的人生况味。

回到村委会,讨论村里的发展,大家都说,作为传统优势产业,黄连不仅不能放松,还要作为精准脱贫的当家产业来盘。同时也要想法培植新产业。但不管抓传统产业还是新产业,都要象种“苦黄连”一样“吃得苦”才行。

离开村里一直在想,“非苦不黄连”是黄连的特性,是种植的艰辛,也包含一种奋斗精神。无论龙塘沟还是别的地方,决战贫困奔小康,不能缺的是吃苦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与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

曾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共产党人有自己的品格和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路径之一就是,常返乡、常回望、常怀想。

(作者系州政府秘书长)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