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巴东 | 迷恋“红色”的农庄主
2016-10-13 11:41 云上恩施

向拥军正在查看草莓生长情况。

“向总,我预订一桌农家饭,下午5点来吃。”“好咧,我马上安排。”一个电话,就轻松甩来一份订单。

电话中所称的向总名叫向拥军,家住巴东县信陵镇荷花村九组。今年45岁的向拥军,曾在部队服役4年,在村里当过民兵连长、福利院院长,还干过一届村主任。现在,他任荷花村党支部书记。

荷花村山好水好,距离县城20分钟车程,称得上县城的“后花园”。可否变成县城的“菜园”,向拥军为此琢磨起来。2011年春节时,向拥军到菜场办年货,青菜价比肉价贵的怪象令他惊讶,种错季蔬菜有搞头,这是他的第一反应。

机会不等人,看准了就干。2012年,向拥军租下60多亩农田,建起蔬菜大棚100多个,创办了巴东县荷花农业蔬菜机械专业合作社。不懂技术,就请农艺师到田间讲课,还从书本、网络上学。

刚开始,大棚遭遇水灾淹没、蔬菜绝收、合作伙伴散伙,向拥军依然坚持下来。整田、育苗、控温,他因地制宜种上了错季辣椒,当年获利10万元。

草莓地竟“种”出小洋房,平阳坝村的胡正圆夫妇成功创业的故事令向拥军心驰神往。走出去拜师学艺,引进师傅指导,栽秧移苗、养护收果,第一年,2万元成本“孵化”出10万元利润,草莓成了向拥军心目中的“金果果”。

单一的摘草莓、卖草莓,倒不如让食客们上门亲自摘、现场买,向拥军随即开放了草莓园。每到节假日,草莓园就变成了城里人休闲采摘的乐园。高峰时,草莓园一天创造出1万元的“销售奇迹”。但问题来了,食客可摘草莓、吃草莓,却没有一个休息吃饭的地方,纷纷发起了“牢骚”。

大棚里有绿色有机蔬菜,老婆有好厨艺。“开一个生态农庄呀!多好的条件啊。”向拥军刚抛出点子,妻子刘云立马赞同。搞就搞出特色来,向拥军第一时间想到了他珍藏的200多件红色“家当”,心里蹦出一个想法:开一个红色文化主题农庄。

房顶盖上红色琉璃瓦,实木小洋楼修葺一新,民俗气息散发出来。墙面贴上红色革命时代的报纸、画像等,挂上革命领袖相框,就连农庄包间也分别挂上“红旗渠”“人民食堂”等门牌号,红色文化蔓延到农庄的每个角落。

摘草莓、品读红色文化、吃农家饭,荷花村农庄成了休闲、游玩和教育的大观园。每年,至少有3000人前来一睹农庄的生态和红色魅力。

“让食客变成这里的主人,做童年时做过的事情,彻底做一回回归者。”去年,向拥军还推出了推石磨、火坑炕土豆、吊锅煮肉,引来大批食客来“尝鲜”。向拥军在外跑市场,妻子刘云在厨房当主厨,夫妻二人共同演绎着“二人赚”。

荷花村,顾名思义就是有荷花生长绽放的地方。为让“荷花村”名副其实,向拥军又使出了“歪点子”:计划在荷花村农户门前、乡村公路两边摆放盆栽荷花,租赁土地修建荷花池、水上设置楼榭和凉亭,并在小地名叫团堡山的地方,规划设计一个20亩的观景花园。钓鱼、赏荷花、摄影采风……让荷花村真正拥有“荷花”品位。

眼界开阔了,发财路子就宽阔了。前不久,在村支部第二个主题党日上,向拥军还专门把全村20多名党员带到利川市苏马荡参观学习。昔日偏僻穷困的高山村变身现代、时尚的避暑小山城,党员们无不惊叹,也深深触动了内心。

植根红色土壤、读透红色文化、做大红色农庄,独恋“红色”的向拥军要把独特情趣玩味到底。目前,向拥军已与宜昌三峡荷花繁育园达成合作协议,“荷花梦”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来源:恩施日报  通讯员 付瑞勇

(责任编辑  夏青)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