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1000多斤烟卖了两万多块钱!”
“哪个不晓得,是你从生产管理季节的‘幕后’走到分级扎把的‘台前’,带着大家精挑细选的功劳。”
9月29日,又是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咸丰县高乐山镇小模村五组烟农陈秀明、肖孟华夫妇一脚踏进家门,就坐在板凳上,拿着卖烟回执,高高兴兴地与跟随他俩辗转种烟务工的几名乡亲念起了精选烟叶卖上好价钱的“经”。
勤劳、诚实的陈秀明、肖孟华夫妇是咸丰县的一对烟农,从与烟“结缘”之日起,就认定种植烟叶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他俩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虚心学习,精心管理,很快就掌握了一手过硬的烟叶生产技术,成了远近有名的科学种烟能手。
建楼房、买汽车、置家私……刨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陈秀明、肖孟华夫妇为了获取更为可观的种烟收入,4年前,毫不犹豫地追逐着全县优化烟叶种植区域和烟农队伍不断提升烟叶质量、增加种植效益的“浪潮”,从丁寨乡高滩村来到比邻的高乐山镇小模村,择优租地100亩种烟,在山坡坡上当起了“烟大王”,年种烟收入超过30万元。
“烟叶种好、烤好哒,分级扎把的活一点都不能马虎!”肖孟华笑眯眯地抬起右手拂去右额遮眼的秀发,又给陈秀明“吹”起了耳边风。
“看你,又在念‘紧箍咒’了。自从那次忙里出错,搞大哈数,分混混级卖烟的事出现后,你就让我只负责安排生产、管理和烘烤环节的活,分级扎把的事都由你管。”陈秀明埋怨道。
“哈哈,就你爱翻‘老皇历’,爱提那让人脸红的陈年往事。”肖孟华噗嗤一笑。
原来,在陈秀明、肖孟华夫妇栽烤烟、种包谷、养生猪“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年月,夫妇俩忙于收割田里的稻谷,请几名帮工分级扎把,匆匆忙忙地将混部位、混颜色的烟叶拖到收购组去卖。收购人员非要他俩拖回家重新分级扎把。他俩权衡再三,在附近农户的院坝里,请人重新分级扎把、装箱打捆。
劳神费力,花钱折米,卖得不开心,肖孟华觉得实在不划算。在回家对烟叶生产环节的农活进行分工时,肖孟华要亲自把守分级扎把的“五关十二环”,决心要“选”出效益来。
从此以后,肖孟华不仅坚持按县烟叶分公司印发的烟叶等级质量标准分级,还要求雇用的帮工一丝不苟地照技术员传授的方法,将部位、颜色、长短等一致的烟叶分成一个等级,并坚持将下部、中部和上部烟叶以25、20和15片的标准用同色烟叶扎成一把,做到预检打捆的烟叶把头、捆内都一个样。
“肖老板分级扎把的‘关口’把得紧,跟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一样。”丁寨乡高滩村一组村民蒋红英如是说。她家的土地都退耕还林了,为了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她在陈秀明、肖孟华夫妇的烟田里打工,是他俩的一个好帮手,自然清楚肖孟华的苛刻要求:“一次,我在帮她装箱打捆几百斤经过预检的‘中桔二’时,不小心将几把‘中桔三’放进烟捆里了。她看见后,不但将那几把烟拿出来了,还讲如果你到街上买粮食,给的是白花花的大米的钱,到手的是黄澄澄的包谷籽,你要吗?”
“附近的烟农都说,肖老板家的烟择得纯,卖得快,价钱好,道理很简单。”帮肖孟华分级的曾春桃心里明白:“在分级的时候,她不准我们混部位分。”
“我刚来帮她分级的那阵子,拿不准烟叶颜色的分寸,每天分过的烟叶她都要亲自过目整理,还给我讲光是同颜色的烟叶分成一个级行不通,要诚信做人。”石凤平受益匪浅。
“你们看,这堆把烟的部位、颜色和长短都没有差别,预检打捆了拖到收购组去卖,收购员只需甩把验级。”肖孟华指着地上的烟叶,望着大家信誓旦旦地说。
“哈哈,照你说的那样择烟,我们家的烟是什么级卖什么级,还愁卖不上好价钱?!”陈秀明开怀大笑。
“肖老板,我们晓得,今年,你家的1000多斤下部烟叶卖了1万多块钱,16000多斤中部烟,每斤卖上了19块多的好价钱!”
“你们家的100亩烤烟卖上30多万块钱,应是板上钉钉的事!”
“真是精挑细选出效益啊!”
“请大家帮忙把剩下的万把斤烟分来卖哒,好准备明年的生产。”
金秋时节,金叶飘香。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陈秀明、肖孟华夫妇更加坚定信心,要在职业烟农的道路上续写科学种烟、精挑细选、诚信增收的新传说。
来源:恩施日报 通讯员 周方奎
(责任编辑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