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文体新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坤德做主旨发言
参加唐崖论坛的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州文体新广局报道(通讯员 魏娜)6月10日,第二届唐崖论坛在咸丰县召开。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分组讨论、闭幕总结等几个环节,与会领导、学者多次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的原则,彰显出社会各界面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重视与谨慎。
论坛共邀请各地专家学者近80人,分别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等近20家单位,收到会议论文30多篇,涵盖土司文化研究,土司遗址保护、管理与运用等多个方面。论坛还特别邀请了湖南永顺县委、县政府及贵州省汇川区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武当山管委会、武当山文物宗教局、明显陵管理处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进行交流。
“文化遗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应该只是关注经济和环境方面,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或许更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杜晓帆,在主旨发言《文化景观的亚洲意义》中说。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陈飞认为,要秉承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观这个正确的理念;要遵循《世界遗产公约》、《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两个法规,在大法规体系下,依据唐崖土司城保护规划,提升保护管理水平;要从保护、管理和利用三个方面着手,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文物保护好、周边环境治理好、居民生产生活改善好、区域经济发展好的目标。
在主旨发言中,州文体新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坤德做了《文化品质 旅游颜值》的精彩演讲,从恩施文化的特点、亮点、卖点等方面展开,向与会代表们呈现了恩施文化、旅游的“今生来世”,精彩的发言数次获得与会代表的认同与掌声。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王坤德参加第三组学术研讨。主题为“唐崖土司及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来自华师历史文化学院的王玉德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的萧洪恩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的余和祥、庾华教授等近30位专家学者就该课题进行了探讨。经过2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产生了丰富的交流成果。既有对土司遗址勘察研究的探讨,也有土司学体系构建的思考,既有土司遗址保护理念的真知灼见,也有对土司遗产合理利用的深入分析,既有下一步工作科学系统研究的宏观规划,也有各部门联合组织、深入实施的具体部署,实现了学术研讨、交流互通、交流共进的良好效应。
王坤德在会上认真倾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他认为,唐崖土司遗址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更是一本面向世界打开的书,不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人文历史方面都值得仔细去研究,只有将唐崖论坛长期办下去,才会有更多的来自专业领域的学术收获。在会上,王坤德向大家提了三点请求:一是请求各高校更多的将土司文化引进学科研究的范畴;第二是请求高校将唐崖做为教学科研的基地,深入广泛的开展学术研究;三是请求高校更多的培养出研究民族文化的人才。他希望通过唐崖论坛的举办以及高校的支持能够使论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作品,真正将唐崖论坛打造成为学术界的盛会,使唐崖这一张世界名片更多的体现出人文与历史的厚重感。
在总结阶段,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建议特别强调了创建土司文化研究中心的必要性。他指出,湖北有众多的高校,利用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可以做好唐崖土司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倡导游学旅游,把这个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做成学生实习、考察、研究的基地。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书记候卫东建议,要继续拓展内涵,完善遗址价值体系研究;要以申遗成功的三处土司遗址,为其他土司遗址保护树立典范。他认为,土司遗产是一种民族记忆,除了保存一种遗产的物质资源以外,也保存一种管理的智慧。咸丰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应该具有更宏大的视野,与其他土司遗址联合起来,做土司遗产的文化标杆。
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凤竹认为,包括唐崖土司城址在内的土司遗产还需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和阐释,悉心地加以呵护;要进一步加强遗产地监测和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发出权威的声音,防止解读和利用出现误导;要尽快完善必要的配套设施,不断提高民众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要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避免过度的利用和短视的开发。他说道,“对土司遗产有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遗产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阐释,科学地保护和有效地利用这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得到传承发展,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成为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据悉,本次学术研讨会是2016年湖北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另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和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等11家知名遗址保护单位参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0多篇,涵盖了土司文化研究、土司遗存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各个领域强化了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学科融合,形成了一批多学科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