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荣获“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的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茶园新绿铺地,游人如织。蜿蜒的茶园随着地形起伏,化作一条条优美的曲线,构成茶山一色、茶天一色的美景。
“20 多亩茶,每年收入10多万元。”木耳山茶园移民户周平介绍,他一家4口,原来住在偏远的九洞村,所有家财不足万元,后来,他用一辆小四轮车将全部家底搬到 了木耳山。如今,整个木耳山已发展成万亩福鼎白茶基地,和他一起搬迁的68家贫困户全部致富,每年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
鹤峰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散、粗放,科技支撑能力弱,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为扭转落后局面,2009年来,农业部扶持该县因地制宜,采取“产业+扶贫”措施,扶持村民依托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茶叶、蔬菜产业是鹤峰县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主攻方向。2009年来,农业部援助985万元支持该县创办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项目。
围绕打造全国富硒有机茶叶核心基地目标,农业部扶持该县抓住规模与效益两个关键,突出“富硒”“有机”两大特色,坚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建设一体推进,做到茶叶产品、茶山观光旅游、茶艺文化演绎共同开发,有效推进茶叶产业链建设和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 前,该县茶叶面积达29.8万亩,其中15万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茶园的认定,13.3万亩茶园通过了绿色食品原料认定,1.5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定。 2015年,该县茶叶总产量46万担,同比增长15.6%。其中绿茶产量26.2万担,黑茶产量12.3万担,红茶产量7.5万担。名优茶产量17万担, 占茶叶总产量的36.9%。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20%;茶农现金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茶叶出口创汇700万美元。中营镇 大路坪村村民彭金兰介绍,她家才3亩多茶园,每年收入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近 年来,农业部下派干部、专家多次深入鹤峰高山蔬菜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落实“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万余亩,引进白萝卜、辣椒、甘蓝等作物新品种 40多个,建成燕子、中营两个万亩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全县高山蔬菜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其中,中营镇黍子坪村成功引进白萝卜等新品种种植,亩均效益 最高达3950元,比普通种植高出900多元,该县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2015 年,该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5.5万亩,其中高山蔬菜8.5万亩,魔芋4万亩,山野菜2万亩,城郊蔬菜播种面积1万亩,全年实现总产量35万吨,总产值 3.7亿元,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35亿元以上。同时,该县水果产业也实现稳中有增的发展局面,全年水果总面积达到2.8万亩,年产值近1亿元。
“农 业部派人挂职鹤峰蹲点扶贫,茶叶、反季节蔬菜、魔芋、肉用山羊等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长为支柱产业。”该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农业部累计援 助640万元支持该县肉用山羊扩繁场建设项目、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等项目,完成人工种草、草场改良10万亩,发展山羊9.1万只,每年为农民增收5000 万元以上。援助245万元扶持该县高山夏季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五里坪蔬菜专业合作社项目、魔芋良种繁育示范项目,每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3.5亿 元,成为农民增收另一支柱产业。此外,农业部援助900多万元支持该县实施的小型公益设施示范项目,援助380万元实施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及测土配方施肥 补贴项目,援助200万元完成的农残检测体系、良种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项目,目前正发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帮扶”逐步迈向“自立”。在农业部以“产业+扶贫”措施的带动下,鹤峰山乡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该县全年脱贫近2万人,创下了年度脱贫人口的新高。
“2017年,全县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在农业部的坚强支撑下,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鹤峰县底气十足,率先亮出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