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新生田艳青在恩施支教老师袁辉与家人的陪伴下,走进专为她改造的无障碍宿舍。看着适配身高的床具、加装护栏的浴室,这位身患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娃娃”)的女孩笑着说:“在这里学习生活,心里特别踏实。”
田艳青与袁辉合影
从巴东县的大山深处到珞珈山下,一场跨越四百多公里的守护,一段延续多年的约定,让这个逐梦故事格外温暖。
时间回到8月30日清晨6时,巴东县野三关镇的出租屋里,田艳青的姐姐与父母正细致打包行李;另一边,恩施支教老师袁辉已驾驶着提前保养清洗好的轿车出发。“早在三年前,我就答应过青青,要送她去大学报到。”袁辉说。1小时后,车辆载着田艳青一家四口,从野三关驶上高速,向着武汉方向前行。
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田艳青始终举着手机记录。这是她第二次来武汉:第一次是为求医问诊,此次则是奔赴梦想中的大学。随着车辆靠近宜昌,气温逐渐升高,袁辉将空调调至最大,车厢内的欢声笑语却未曾间断——田艳青兴奋地分享对大学生活的畅想,看到长江大桥时立刻拍照留存;家人间的玩笑话里,藏着对未来的期许。“全程她都没怎么休息,眼里满是期待。”袁辉回忆。
这份期待,源于多年的坚持。2025年高考,田艳青以历史方向631分(含少数民族10分加分)的成绩,如愿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录取。12年来,与病痛相伴的日子里,她从未放弃学习,而袁辉的陪伴,是这段逐梦路上重要的光。“袁老师陪了我小学六年,把我从病痛的阴影里拉出来,引我走进知识的大门。”田艳青说,中考时袁辉曾带学生为她庆祝,高中时她随口提起“希望老师送我上大学”,没想到一句心愿竟成约定。
30日下午4时,身着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赠送的文化衫,田艳青站在行政楼前,与同样穿着武大衣服的袁辉并肩合影,一句“武大,我来了”,道尽多年憧憬。“校友们特别热情,校园这么美,我对未来四年充满期待。”她的笑容里,满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武汉大学为田艳青打造的无障碍宿舍
更让田艳青安心的,是学校细致入微的关怀。早在她被录取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第一时间与总务后勤部沟通,为其申请专属无障碍宿舍。“床位不用爬梯,高度正合适;桌椅按身高调整,宿舍和浴室都装了护栏,既能借力又能保障安全。”辅导员孙琳介绍,宿舍仅设两个床位方便母亲陪护,且位于校园平整区域,对面就是食堂,到学院路程也近,“我也住在这栋楼,有需求能随时响应。”
“宿舍条件比想象中还好,床、衣柜都是新的,环境安静,窗外还有好风景。”走进宿舍,田艳青的欣喜溢于言表。母亲张彩林一边铺床一边感慨:“学校考虑得太周到了,这四年我会专心陪女儿,她上课时间不固定,我得随时送她,陪她安心读书。”
临别时,袁辉再次叮嘱田艳青:“历史学需要多读书、勤思考,跟着老师好好学,有困难随时找我。”这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支教老师,对同选历史专业的田艳青寄予厚望:“希望她在武大掌握学术方法,未来在史学领域继续钻研。”他还笑着承诺,以后来武汉转车或参加活动,一定会来看她,“再逛逛这所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
从大山深处到高等学府,从病痛折磨到逐梦前行,田艳青的路上,有家人不离不弃的守护,有支教老师跨越多年的陪伴,更有高校传递的温暖关怀。这份汇聚多方的爱与支持,将成为她在珞珈山下继续逐梦的坚实底气,助力她在史学之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通联记者 焦国斌 范宏霞 一审:田如意 二审:黄頔芳 三审: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