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宣恩:“十姊妹歌”唱响校园 传承非遗文化内涵
2021-10-13 17:12 云上恩施

“十姊妹来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一张桌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站喜鹊……”悠扬的十姊妹歌声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回荡在宣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擦亮地方非遗品牌,为县域旅游事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近年来,宣恩县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升非遗传承重视程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出课本,植根于校园,让广大师生感受非遗带来的独特魅力。

来自导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胡利学习这门技艺已有一年多时间,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在入学之初就选修了土家十姊妹歌。通过不断学习,她逐渐了解了这种艺术形式,每次演唱,她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表演情境中去。“一开始不懂老师唱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很热闹,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了解姑娘出嫁时的复杂心情,再由老师带着我们演唱出来,别有一番韵味。”



“十姊妹歌”,又称哭嫁歌,是分布于宣恩县长潭河、椿木营、万寨等乡镇及武陵山部分土家族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音乐,于2009年入选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该门课程之后,学生们通过理解歌词情感寓情于境,让表演更加贴近生活。“这个歌是新娘出嫁时所唱,我在这首歌里扮演的是新娘,唱词有两段,中间还有一些动作部分,比如和母亲、亲朋还有之间的拥抱、递茶水之类的,这些礼节都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现土家族新娘出嫁时的感人情景,让人身临其境、感怀至深……从“十姊妹歌”的初学者到传承人,再到如今的传授者,担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十姊妹歌”课外教师的李美珍在传承民俗文化的道路上一路辛勤耕耘。作为“十姊妹歌”省级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教授十姊妹歌,她感到任重道远,但义不容辞。



土家十姊妹歌原本通过口耳相传,改革开放后,被抄录成册小范围内传阅,依托民间自然传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时至今日,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非遗传承提出了更多挑战,李美珍深知要将文化传承的“羊肠小路”走成“柏油大道”,必须在青年人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才能让民俗文化开花结果、根深叶茂。



“十姊妹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美珍:“我是从几岁的时候就跟着我妈妈和阿姨们学唱十姊妹歌,这首歌就是非常有教育意义和美好憧憬的。我希望把民族的文化教给学生,把它很好的传承下去,现在国家政策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身为传承人,更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传统与时代的交织下碰触新时代的火花,承载着历史价值与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创造属于时代的新生曙光。为此,宣恩不少中小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用生动的歌、舞、技让当代青年学生感受非遗延绵不绝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


(来源:云上恩施宣恩通联记者 李灿 陶沙 张译丹 通讯员 杨琴 刘先 责任编辑  欧阳舒婕 主编:孙跃)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