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原省旅游局派出第一批新农村工作队驻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坪村(现石桥坪社区)开展帮扶工作;2015年10月,原省旅游委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野三关镇穿心岩村开展对口帮扶;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帮扶巴东县乡村振兴重点村——茶店子镇朱砂土村。
10年来,省文旅部门指派一批批优秀的干部定点帮扶,在峡江巴东大山深处留下倾情倾力、真帮实扶的点点滴滴。10年过去了,曾经的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乡巨变 迎来大群“候鸟”
石桥坪社区一隅
石桥坪社区是辛亥革命元勋邓玉麟将军的故乡,位于野三关集镇南侧,距沪渝高速、野三关集镇6公里,火车站13公里,巴鹤省道穿村而过。这里有百亩湖泊和溶洞群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环境便利、气候宜人适合居住。
“石桥美、人民穷,扯皮闹事真罗怂;长工短工到处弄,妻子儿女无钱用。” 曾经,老人们用这句顺口溜描述着石桥坪的旧貌,2010年,居民人均年收入仅3053元。
“工作队一来,就给我们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旅游标识牌设计方案、村内建筑立面改造方案等,规划把石桥坪建成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山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原石桥坪村党支部书记邓习爱介绍,在原省旅游局帮扶下,石桥坪以创建湖北旅游名村为重点,强力推进石桥坪发展旅游业。
“石桥农家”由八组居民邓小强、谭艳夫妇创办,是石桥坪第一家旅游餐饮住宿企业,也是巴东县首家五星级农家乐。这段时间,夫妻二人格外繁忙,除日常的接待外,还要做各种准备工作以应对大规模“候鸟”入住。群山环绕的村庄空气清新,错落有致的民居飞檐翘角,干净的农家院落瓜果挂满枝,他家自发展农家乐、民宿以来,迎来不少前来避暑的游客,有的一住就是几个月。
“那时,省旅游局动员我们办农家乐、发展民宿,一开始都不敢相信,总觉得我们这个地方能有多少外地游客过来玩,没想到,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省旅游局的宣传推介下,每年还真有不少游客来,都说我们这个地方好。”瞄准旅游发展前景的邓小强,迅速打消顾虑:“这一搞,就尝到甜头了,最火的那几年,每年都是四五十万的纯收入,现在基本每年二十万没有一点问题嘛。”
热闹的石桥农家
截至目前,石桥坪社区共发展农家乐10户,带动就业100余人,农家乐年总营业收入达200万元,带动土特产等农产品销售400余万元,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返回村里安居就业。
对居民住房进行特色改造;打造镇、村、组、户循环交通网络,实现家家户户通公路;发展山羊养殖,草莓、葡萄、核桃等特色产业;组建特色民俗文艺演出队……原省旅游局给石桥坪打牢坚实的发展底盘,如今,石桥坪的名气越来越大,来石桥、喜欢石桥的人也越来越多。
“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育文明示范村”、“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石桥坪社区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发展民宿 村民吃上“旅游饭”
“唐老师,房间我们已经收拾布置好了,黄瓜、四季豆、辣椒也都成熟了,您最近就可以过来了。”“好啊,这个月底就过来,宜昌实在太热了,想念你们这个地方啊。”
7月10日,野三关镇穿心岩村3组村民谭本亮拨通宜昌市民唐先生的电话,接他来“凉村”避暑。
收拾房间
穿心岩村由原穿心岩、大湖坝、杨家店3个村合并而成,平均海拔1400米,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优势、奇特的自然风光极具旅游开发潜质。2015年10月,原湖北省旅游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对口帮扶,制订《穿心岩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村民创建星级农家乐,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24岁的谭本亮一家3口,以前家庭收入全靠传统种植和父母外出务工。“村里有政策嘛,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我们发展家庭式民宿,我们正好借势。”谭本亮介绍,在全村旅游发展“东风”下,父母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建设标准化卫生间,成为穿心岩村最早一批吃上“旅游饭”的人。
2017年起,省文化和旅游厅投资260万元建设穿心岩景区,游步道、观景平台、旅游厕所、太阳能路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依托野三关镇“湖北旅游小镇”这个支点,到村里观光休假的游客逐年增多。
“从2019年正式开始接待游客,7月中旬到9月中旬,每年大概有2个月的时间,有的来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年收入大概在2万元左右,家庭一年的基本开支完全没问题。”谭本亮说,现在他就在镇上做一些零工,每年夏天就专职在家给游客们做服务工作。
气候宜人的穿心岩村
截至目前,穿心岩村民宿已发展10余家,每年接待避暑纳凉客人上千人次,平均每家增收近万元。
穿心岩村的变化不仅是民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15年以来,省文旅部门共计投入资金560余万元,协助争取整合各类基础建设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产业帮扶、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如今的穿心岩村,交通便捷、生态优美、生活富裕。
真心帮扶 让温暖深情延续
“我这3亩田的葡萄,每年最低也就是3万块钱,像我现在已经66岁,每年只要靠这点葡萄,小日子过得舒服得很。”石桥坪社区居民邓正旺笑呵呵介绍道。
邓正旺的妻子长年患病,己丧失劳动能力,他还代养着年过6旬的残疾弟弟,全家仅靠耕种6亩责任田维持生计。
邓正旺在葡萄园剪枝
“本来一开始顾虑也蛮大,主要是担心销售,省旅游委给我们村规划的是50亩葡萄,那假如卖不出去怎么办?为了坚定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省旅游委就承诺保底回收3块钱一斤。”2015年,邓正旺借助原省旅游委驻村工作队扶持创业资金6000元,在自家三亩承包地建设20个标准葡萄架,从建始关口购进葡萄苗培育。
2017年,邓正旺的3亩葡萄陆续挂果进入丰产期,按市场价5元一斤,每亩最低可收入1万元,依靠葡萄等水果产业,邓正旺如期脱贫。“真的要感谢省旅游委,假如不是听他们的话发展葡萄产业,像我这个年纪和我们这家庭,真不知道老年生活怎么过。”
真心帮扶,才能赢得民心。穿心岩村3组村民林彩平谈起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满是赞叹,“我记得一次村里下大暴雨,自来水管网不通水了,夏队长他们淋着大雨,隔两米就用钉子试哈堵起没,最终找到了堵塞处,重新更换了管网。”
驻村工作队和游客在穿心岩景区
既“动口”宣传,又“动手”实践,省文旅厅驻穿心岩村工作队身体力行知百姓情、行百姓事、解百姓忧,啃下断头路、产业路和用水难等一块块“硬骨头”,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生活质量,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收入翻番,穿心岩村干部群众奔小康的信心更强、决心更大、劲头更足。
“真心舍不得他们走,希望他们有空常回穿心岩看看。”林彩平说,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是大家的亲人,乡亲们一定会紧抓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把穿心岩村建设得更好。
七月流火,在茶店子镇朱砂土村,围绕茶店驿站田园康养小镇建设,省文旅厅驻村工作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他们定点帮扶巴东的故事,还在深情延续。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台通联记者 田智松 付开思 通讯员张安地
责任编辑:朱晓涵 实习编辑:高予婕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