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
聚焦恩施州
一起看天坑如何变成“聚宝盆”
↓↓↓点击看《掘金地下“聚宝盆”》
(节目由恩施电视台协助拍摄)
利川市大瓮天坑
在恩施州
探险者们发现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天坑
这对当地来说
是无底洞还是“聚宝盆”
跟着专业探险队
深入地下一百多米的坑里
去看个究竟
何端傭是利川市黑洞户外探险俱乐部队长,探险队成立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恩施州内,这一次他们要到利川市大瓮天坑底部巴祖洞某支洞深处,这里距离地面垂直高度达一百多米,他们要在洞内寻找通往地下暗河的出口。
未知的前方也许是地质标本的宝藏,也许又是生态旅游的亮点。多年来,何端傭靠这样的信念,在喀斯特地貌的处女地摸索前行。
2006年,大瓮天坑一经发掘,因其长约535米,最大宽度约300米,最大深度约209米的奇特结构,被确认为湖北省内已被探明的天坑中体量和规模最大的一个,既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更是数十万年间地质变迁下的产物。
2014年,大瓮天坑被打造成景区,深坑中洞藏了50万年的美景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
现在,当地15位村民在景区务工,这些村民以前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在景区务工,摆脱了贫困。
利川市黑洞户外探险俱乐部队长何端傭说,虽然发现了很多景观,但远远不够,由于大瓮天坑整个体量比较大,他们计划未来几年继续探测天坑下面的景观。
2020年底,利川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就是在这一年,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利川市成功脱贫摘帽。
恩施市鹿院坪景区
山陡谷深、山涧飞瀑
村落古老、民风淳朴
“驴友”说这是世外桃源
这是恩施市板桥镇新田村境内的鹿院坪
今年,游客胡小平再次光顾鹿院坪。
垂直落差500多米
至今不通公路
鹿院坪至今不通公路,从山上桥湾垭口到谷底桥湾,垂直落差500多米。从悬崖上凿路下去,短短一公里路用了数十道“之”字拐,被当地人叫“四十二拐”,共有1528级台阶。本就险峻,若再遇上雨雪天气,几乎就是与世隔绝。
相传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时,湖南常德府桃园县裴氏兄弟等人迁居新田,发现了这处山高水深的避世秘境,又在探寻过程中得到山鹿引路,走出困境,后来迁居至此,由此得名鹿引坪。后因山鹿经常光顾村民居住的院落,便改名鹿院坪。这是位于恩施大峡谷沐抚段上游的一段条形天坑。
交通不便
村民外出买东西都是肩挑背扛
天坑就意味着有垂直落差,本地村民生活很艰苦,不论是一包盐还是一台洗衣机,都得肩挑背扛,游客想进出景区面临很大的挑战。
恩施市板桥镇新田村鹿院坪组村民裴达付说:“比如这个水泥,在公路沿线只要20元一包就可以运到家,但在鹿院坪就要花100元一包,从一千多步台阶用人力背下来,工资就要花费80多元,花费的成本太高了。”
村民改造老房子打造农家乐
2012年以来,鹿院坪因风景优美,人烟稀少,徒步难度大,成为户外爱好者想要征服的经典徒步线路。2014年,头脑灵活的裴达付将老房子改造成农家乐,但因交通不便,所有建筑材料只能肩挑背扛,同样的工程,在山上只需要60万,山脚下的裴达付却花了180万,多出来整整两倍。
裴达付家有30个床位,每个床位每天的收费是50元,用餐按人头收费,每人40至50元,随着鹿院坪在驴友圈名气越来越大,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他一年的纯利润能有30万元。
鹿院坪深坑里样样都是宝,吃的蔬菜是村民自己种的,游客可以自己去选;养的猪不喂饲料,游客特别喜欢;豆腐是自己磨的,还有折耳根、鸭脚板等野菜。
现杀现做的家养土鸡,加上当地的特产党参,经过几个小时的烹制,成了最受欢迎的特色佳肴——板党炖土鸡。
旅游业发展带动特色种植业发展
板桥镇的平均海拔在1600米,春秋相连,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非常适合党参生长,这里出产的党参早在1981年就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板党”,也称“板桥党参”或“板党”,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景点里“板党炖土鸡”的走红,带动了板党的畅销,菜农李昌友板党种植面积从以前的2亩发展到现在的4亩多。板桥镇农家乐业主采购物资优先购买周边农户种植的作物,在保证原材料绿色、有机的同时,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李昌友看到发展时机,回到家乡,靠种植板党和绿色蔬菜,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和2018年景区开发前相比,鹿院坪所在的新田村板党种植面积从400多亩增加到1000多亩,蔬菜面积由700亩左右增加到了2000亩,人均年收入也从4000元左右增加到了2万元。2020年,恩施市也脱贫摘帽。
打造世界最长斜行电梯
现在,不管是村民还是景区开发者,最大的共识就是打破交通瓶颈。目前景区正在着力打造世界最长斜行电梯,它长达380米,提升高度为300米,电梯倾斜角达到47°,短短2分钟,就能将游客从山顶送到谷底,轿厢能容纳25人左右,一天的运力达3000人左右。
如今,恩施市板桥镇新田农家乐已发展到40余家,从事农家乐服务行业的人员约200多人,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00多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曾经是恩施州多地的贫困之源
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
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来源/云上恩施综合
记者/杨思琪 罗勇 张煌
责编/孙跃
编辑/黄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