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天气晴好,巴东江北神农新区的神农公园、巴东广场,居民们乐享和暖春色。
“新区美成了画,日子过成了诗!”春节期间,新区居民在朋友圈晒城市高楼、鲜花、夜景,晒出满城荣光。
俯瞰神农新区,形似一只“凤凰”,展翅飞向巫峡口。“神农新区是今后城建主战场!”2017年1月,巴东县委、县政府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战场由江南转向江北,黄土坡滑坡避险搬迁安置小区按下建城扩容、功能集聚“快进键”,开启江南黄土坡老城谢幕到江北新城崛起的时代。
俯瞰神农新区
面朝长江,背靠青山,中间腹地上楼宇在长高、街道在拉伸,神农新区在“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市版图上成长。“总产值4亿元!”这是神农新区2020年拼出来的项目建设成绩单。春节刚过,记者一线探访神农新区,解读神农新区“为民建城、为民创城、为民管城”的城建路径。
功能集聚新IP——
大项目重塑城市布局 打造产业热城
沿209国道进入神农新区,车窗外第一幢高楼抢先吸睛,现代气息扑面而来。高楼入口处,门头标有“巴东县公安局”。
这栋高楼是平安大厦(商务写字楼),历时近两年,投资5000万元装饰改造,成为新区的地标建筑。2020年12月27日,巴东县公安局正式搬迁入驻,指挥调度中心装上智慧大脑,楼层功能分布划一,矗立起公安新形象、新作为的升级版阵地。
一侧50米外,巴东影视文化中心装饰装修安装工程接近尾声,剧场顶棚安装完毕,将于6月投入使用。该中心总投资2.2亿元,由行政中心和文化广场构成,按“三馆、两场、三中心、一书城”功能布局入驻,将是巴东的文化地标和文化集散地、文创策源地。
影视文化中心建设现场
新区,每天都不一样!一栋栋高楼的建成,刷新着神农新区的城市天际线,捧来一张张城市新名片。
从有“飞机跑道”之称的巴东大道向前,另一头是数百米长的围挡。“2020年真是不容易,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天气赛跑,仅用半年时间抢来了10个月的工程量。”在巴东县汽车客运站建设项目工区门口,神投公司工程部副主任涂成林直称“实‘鼠’不易”。
涂成林口中的“不容易”有两个:疫情防控将工期掐去了2个月;汛期雨量超常,引发边坡浅层滑坡,险情拽住了进度。向时间要效率,项目部防疫、复工“两手抓”,科学排班、备足“粮草”,杜绝“窝工现象”;投入2400万元浇筑支护桩治理滑坡,雨来用膜布覆盖路面防淋湿,雨去掀开工程车照常进场,见缝插针抢工期。
紧邻客运站,巴东江北农村物流园5层的综合服务楼、6层的信息服务中心封顶,3栋电商中心、1栋三层冷库主体建筑渐显轮廓,一个现代化物流园指日可待。
“这里将是巴东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发挥着新区串联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功能。”神投公司负责人邹政这样定位客运站、物流园。如今,新区热度持续升高:政务服务中心搬迁入驻、神农中小学建成、江北医疗中心即将启动建设……一批大项目正重塑城市布局,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物流组团组合,在功能集聚的新IP下,托出一座产业热城。
让城市“有里有面”——
市政小工程牵系大民生 共建宜居新区
“在这儿随手一拍,都可以当屏保!”神农新区乐乡大道中间路段,嵌入式分布着乐乡园广场,1500平方米的广场点缀了景观石、绿化带,“醉月亭”临江伫立。站在亭前,梯田橘园、长江、县城渐次入眼。
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闲置地。2020年,神投公司投入资金198万元,耗时3个月,平整场地、种花栽树、修建亭台,周边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街角路口的微公园,已成神农新区居民满满的“微幸福”。在裸土复绿专项行动下,新区向荒山要绿,将杂草丛生的荒坡进行园林设计改造,铺筑鹅卵石步道、堆砌假山、栽种景观树,神农公园、巴山夜雨等7个微公园在黄土地上蜕变新生,居民休闲活动有了好去处。
神农公园
神农小区小地名“铜鼓包”,属草木难生之地。“种”出30%的绿化率,数字背后是新区建设者守护绿色和做实小细节的生动体现。
小细节牵系大民生,民生连着民心。神农新区是挂在山坡上的城,为将梯级分布的5个园区楼栋串联,神投公司投入2500万元,新修梧桐街梯道、凤凰街梯道、云开梯道等梯道,居民可在楼栋间自由穿行,梯道为新区增添了独特的“山城元素”。
李海燕家住新区乐乡大道,住上高楼江景房,“两难”一直压在她的心头:停车难,家对面仅有的一个停车场,停车靠“抢”;买菜难,太矶头农贸市场距家近20分钟路程。
今年,李海燕卸下了心头重负,离家200米外,可提供170个车位的一期廉租房停车场建成,一个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集菜场和停车场于一体的官渡口集镇综合市场将投入使用,停车扫码即可,买菜不再奔波。周围5000名居民开启了便捷生活时代。
一座新城为何装满幸福?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城建理念的力量。“民生关系幸福指数,城市建设要坚持大手笔投入、小细节雕琢,让新区真正‘有里有面’,幸福才会摸得着看得见。”最具人情味的新区人气高,3个品质楼盘入驻,10余栋高楼鳞次栉比,人口将增至1.5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共建共治破解“成长烦恼” 共享幸福之城
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神农新区楚峡园8栋1单元302室,一对2岁双胞胎男孩穿着新棉衣跑来跑去,满屋笑声。
这对双胞胎的爸爸名叫杨祖云,耳朵不好使,但有一手不错的电焊手艺,一人养活一家五口。儿子穿上新衣,杨祖云也领到了米、油等年货,浓情年味包围这个小家。一份礼包派送到10名困境儿童家中,这是神农溪社区组织的节前送棉衣行动。像这样的暖心故事,在该社区时常发生。
神农溪社区是神农新区的主体部分。该社区成立于2015年10月30日,辖区内有79栋安置房、居民9000余名,由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移民、易迁户和廉租房住户组成,流动人口占比30%。同时,新区发展日新月异,居民诉求多元多样,新生事物接续涌现,城市治理面临“成长的烦恼”。
发展到哪儿,治理要跟进到哪儿。2020年6月,该社区在全县率先成立“大党委”,组建社区治理“尖刀班”,在“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号角下,13个单位党组织、277名党员闻讯而动,下沉一线推广钉钉智慧社区平台,探索红色物业试点工作,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打通城市精细治理的“最后100米”。
在云开园1号至5号楼栋小区入口门卫室前,墙面印有“院坝议事厅”5个红字,10名居民围坐一起讨论物业管理费用如何定、定多少。20分钟后,议出“物业费用按住房面积算、每户年费不超300元”的结论。
院坝议事厅
包片该小区的第三党支部书记何其明将“院坝议事厅”比作开放式会议室,大家的事大家定,让居民成为解决社区问题的主角。目前,社区还成立了党群驿站,标配了服务大厅、会议室和小广场,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开会,决策建议接地气,将服务窗口前移、民意“话筒”传递,架设党群联系“连心桥”。
“我们现在是新区市民,是这座幸福之城的一分子!”年过七旬的王致友曾服役20年,迁离黄土坡老房,在神农溪社区住了快9年,亲眼见证新区变迁,他将打扫楼道当成新“岗哨”,完全抛掉了“黄迁人”的称谓。
当下,“善治”渐成神农新区的底色,幸福已是一道风景。“城市治理的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社区用党建‘绣花针’串起社区治理‘千根线’,治理的针脚缝得越密,党心、民心合得越紧,一半山水集灵气,一半城聚幸福,真正把新区打造成巴东城市治理的‘样板间’。”该社区治理“尖刀班”班长雷泽松这样阐释。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通联记者 郑宸 通讯员谭超 李金莲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