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一直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来凤县大河镇碧泥湖村,一座以“务工自由”、“收入记件”为口号的渔网厂慢慢发展了起来,产品需求量大、厂区务工人性化等特点,让当地及周遭的老百姓非常乐意接受。随着慕名而来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大河镇碧泥湖村的渔网厂像一张织满幸福的网络一样,开启了众多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时代”。
大河镇碧泥湖村的龙凤地笼渔网厂建立于2019年8月,以生产高质量的地笼渔网为主,产品远销湖北、安徽、江西等十多个省份,主要针对全国养殖户的需求进行订单生产。目前,全厂共有50多名员工,辐射周边多个村落,而在这务工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员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这样村民们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到工资。
目前,龙凤地笼渔网厂的订单量充足,每月销售额达到40至50万元,务工人员稳定,下一步他们将要扩大生产规模,扩招人员,争取在方便村民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
严金凤是大河镇黑家坝的村民,家中有6口人,今年以前,她和家人常年在浙江打工,然而因为年初的疫情影响,她选择留在家中照顾年迈的老人和小孩,疫情解封后,她来到龙凤地笼渔网厂务工,较强的学习能力让她很快便能上手制作,而且家门口就能务工获得收入,让她十分满意。
同样在龙凤地笼渔网厂务工的还有来自大河镇大河坝社区的杨金平,被列为贫困户前,家庭幸福美满,然而有一天,丈夫突然外出,而且一走,就再也没回来。杨金平带着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前些日子老人过世,她还因此欠了一笔外债,然而生活的重击好像从来没有打到过她,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她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得走出了贫困,照顾家中老小在她看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企业发展需要探索改革的道路,传统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方式可能是最稳定的经济输出形式,然而从现代网络发展的轨迹中我们会发现:个性化、定制化越来越明显。如何在结合产业特点的同时,满足员工需求,大河镇碧泥湖村的龙凤地笼渔网厂为来凤县内企业改革提供可行方向。
(来源:云上恩施 来凤通联记者 邓浩 实习生 卢奕橦 责任编辑:方誉曼 审核: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