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巴东县通联记者 向园梦 特约记者 向传辉)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巴东县官渡口镇西溪坝村,村民们对这句话理解颇为深刻。
近年来,西溪坝村党支部立足实际和发展优势,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始终将葡萄种植产业作为重点,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探索实施“村级党委+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推动抓基层打基础与调结构促民生同向发力,实现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从曾经的产业空心村发展成为如今的生态宜居产业强村。
然而,10年前,西溪坝村还是一个产业空心村,多数农民仍靠着种植玉米、土豆、小麦等维生。
西溪坝村现有516户村民,耕地2400亩,山林8000多亩,因为地处偏远,产业一直呈现空心化。为扭转落后局面,西溪坝村紧密结合镇村实际,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基础,精心绘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图景,强组织、换思路、挖潜力,在能人回乡创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本非葡萄特产区的西溪坝村,是如何将葡萄产业一步步发展状大的呢?
为了种上好吃的葡萄,西溪坝村党支部派出党员代表,前往省农科院,引进葡萄良种、学习种植技术,还扶持成立了巴东县西溪坝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田间学校,购进各类科普书籍,供村民闲暇阅读,学习掌握技术要领;甚至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为葡萄园制定种植管理方案,并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葡萄种植技术。
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也要跟得上,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葡萄种植户都采取从上到下的方式来管理葡萄,第一步就是给葡萄苗罩上“罩子”——避雨膜。可是搭了雨棚,没有雨水的滋养,葡萄怎么吸收水分?
村党支部想了个办法,就是在葡萄架下面装上滴管,既解决了施水上肥的难题,也节省的人工,这样每季度不仅能省下400多块钱的人工费,同时每个月还可以节省用水100多吨。
这样还不够,为了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又给葡萄套上了袋子。
葡萄的病虫害少了,也就不用喷农药了,这对生产无公害的葡萄也就有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口感。
葡萄品质有了保证,销量也得上去,要想产品俏销,宣传可不能落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也需吆喝?
从2016年的第一届葡萄节,到2018年的第三届葡萄节,至目前,西溪坝村已成功举办三届葡萄节,第四届也正在筹备中。“办节会,目的就是造势,打品牌。”村党支部伍海贤说,为推介葡萄,一届接着一届干。“明年,我们还计划将产品推到北京、杭州去。”
从一颗葡萄起步,经过十年的摸索,西溪坝村农业形成了葡萄采摘、葡萄观光、农家乐等产业,由最初的一颗葡萄变成“葡萄串”,并形成了特色和定位,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好。
据了解,西溪坝村现有葡萄种植面积560余亩,较去年增加30亩,拥有夏黑、涌优一号、金手指、玫瑰香等多个品种,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目前葡萄长势十分旺盛,平均亩产值超2万元,8月份便能成熟上市。
“天高气爽地无边,沃野葡萄缀满天。”。如今的西溪坝村,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民房变民宿,一个朝气蓬勃的西溪坝葡萄特色产业园正在强势崛起。
“我们将继续做强产业,现在,村里已经栽植1200亩单枞茶,今年底便能开始采摘;2017年,发展的300亩猕猴桃也已经挂果了;村的农田整治、排洪沟建设都已经启动了,下一步,我们想结合农业和旅游的模式打造成一个立体观光农园。”谈到村里的未来,伍海贤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谭晓慧
审核:陈畅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