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
走进峡江巴东
连片成块的茶园
在云海中若隐若现
背着背篓的茶农
在层叠的茶园里
摘下片片茶叶
傍晚时分
再送进茶厂或手工作坊
从葱郁绿叶变成致富金叶
茶是“巴东郡贡茶”
被茶叶专家喻为
“恩施玉露”“姊妹茶”
“巴东郡贡茶”是和“恩施玉露”一脉相承、各自飘香的“姊妹”茶,都是恩施富硒茶的典型代表。
敢和“恩施玉露”称姊妹
得探个究竟
4月16日
记者在巴东县官渡口镇水獭坪村
制茶师向家亮的手工茶坊里
见证了“手工巴东郡贡茶”制作的全过程
摊凉 蒸青 烘焙 揉捻 杀青 做形
果然是名不虚传
隔着屏幕发布君就闻到了手工茶的香气
茶界有这样一句话
不了解巴东茶叶的历史,怎么敢说自己会喝茶?
今天,细雨霏霏
正是品茶听故事的好天气
听发布君给你讲讲巴东茶叶的历史吧
茶之巴东,古今贯通
巴东之茶,雅俗共赏
巴东,是茶文化、茶产业的孕育圣地
据多部文献记载
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
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巴东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公元5000年前,中华始祖神农跋山涉水,入川、鄂节点,进入今巴东、神农架一带,采药尝百草,中七十二毒,将采集的百草煎熬时,一片树叶落入瓮中,改变了水的味道,有了解毒的功效,神农称这片神奇的树叶为茶,饮之数毒迎刃而解。
唐代茶圣陆羽所撰《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谈及“施南方茶”。《大清一统志》说:“巴山,在巴东县南,一名金子山……”《名胜志》写道:“一峰分三冈,形如金子,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图经本草》和《湖北通志》都记载:“巴山峡川茶树有两人合抱者,所产乃野生之茶,与它处园户种植各殊。”“巴东真香茗所产乃是茶之野生者。”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里面讲道:“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在唐代,全国有15个贡茶区,而巴东当时属于归州巴东郡,也是贡茶区。
听听,听听
厉害吧
这就是巴东茶叶的历史
饮之数毒迎刃而解
所谓巴东真香茗
巴东茶叶有历史、有文化。
但巴东茶叶一度处于有质量无产量,有品牌无名牌的困境。为此,该县整合茶资源,推出茶叶公用品牌“巴东郡贡茶”。
同时,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茶叶学会相关专家做顾问,开发与研制“巴东郡贡茶”;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
“巴东郡贡茶”先后被列入国家名特新优农产品目录,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从2014年起,巴东茶叶基地年均递增过万亩,良种覆盖率达60%,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截至2018年底,全县溪丘湾乡、东瀼口镇、官渡口镇等7个乡镇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5.31万亩。
今年50岁的向家亮
是一名资深制茶师
手工制茶30年
从他手里出去的茶
再贴上“巴东郡贡茶”标签
1公斤2000多元
没有过夜就被顾客“抢”走了
这么贵,先看看图片饱眼福吧↓↓↓
据向家亮介绍
听到没有
顾客喜欢是王道
向家亮手工茶俏销的故事
正是近几年来巴东县
进一步转变茶叶产业发展方式
积极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继利川红、恩施玉露名震茶界后
“巴东郡贡茶”满载峡江群众的希望
以独特的方式走出巫峡
延续茶的精彩
来源:恩施发布
责任编辑:董晶菁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