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元堡乡友联村,是散落在高山云雾间的村庄。这里平均海拔1400米,站在山顶望向四野,连绵起伏的群山如一道道屏障,贫穷赶不走,小康进不来,脱贫成了村民的心病。
贫困村焕发新活力
友联村面积38平方公里,386户1403人。地广人稀、山高路远。也许对城里人来说,远离都市繁华的穷乡僻壤,很有些未被现代化的乡土田园情调,然而对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个村民来讲,贫困才是他们咀嚼到的真实味道。
在该村槽门安置小区一新房里,墙上挂满一排排焦黄的腊肉,方便的自来水、干净的水厕一应俱全……这是游启杰和母亲的新家。三组村民游启杰在自己48岁这年,终于有了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家。
距离新家不到两公里路,一处年久失修的木板房斜在山坳处,房子四壁被柴火熏得黑黢黢的,多年的风雨剥蚀,房梁和木板已腐朽不堪,历史遗迹般诉说着悠悠岁月。这是游启杰最初的家。
“晚上下雨,一整晚不敢合眼,就怕房梁塌下来,把我们砸在里面。”回忆过往,游启杰心有余悸。
游启杰一家命运的“拐点”,是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各种产业扶持政策,让游启杰从“为温饱”的无奈中喘过气来,才开始慢慢积蓄“谋发展”的本钱。“‘尖刀班’来了给我们解决了好多问题,我现在这个房子有客厅、卫生间,敞亮多了,我要靠自己让日子越过越好。”
以友好、联盟命名的友联村,过去却并不友好。因山大人稀、信息闭塞,这里的人守着大山,过惯了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扯皮闹事时有发生。
八组村民董道富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因为家里穷,一直低头做人。时间长了,他和其他村民也没了来往,只剩下埋头苦干。
在“尖刀班”苦口婆心的劝解下,村民开始接纳他。加上他吃苦耐劳,家境渐好,村民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如今,没了心理包袱,致富成了董道富的目标。
在友联村,和游启杰、董道富有同样想法的贫困户还有许多。村民们不再懒散混日子,不再因穷而自卑,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比以往更加自信有干劲儿。
春光洒在山坡上,田野广袤沉静,酝酿着希望的梦。
突破瓶颈迎来机遇
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田野里的贝母露出新绿,漂亮的楼房宅院中,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春日里的友联村,处处散发着生机和活力。
谁能想到,这个山大人稀的秀美村庄,曾经也是贫困村,村民们长期被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困扰。
“村子里有八十几岁的老人一辈子连汽车都没看见过。”元堡乡副乡长彭元感慨。
“十多年前,村里不通路,地里种的药材堆在家里、山上采的山货卖不上价钱。现在好了,我的贝母才种下地就有外面老板来预订,我完全不担心卖不出去。”村里的药材种植户董道富连连感叹。
“这一切变化主要缘于扶贫政策的实施。”村书记李万明说,自精准脱贫的“冲锋号”吹响,友联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动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昔日的穷乡僻壤逐渐蜕变成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生活条件差,是友联村曾经的村情。全村11个村民小组分散在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组与组之间不通水泥路,一条条泥泞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落后,成了村民致富的“拦路虎”。
要致富,先修路。只有打通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村民致富才有希望。在利川市民政局的帮扶下,争取各项资金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一至八组通组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化,九至十一组新建和改扩建道路项目已落实,待林业手续审批后即可施工。
铺设供水管道15公里,自来水入户基本实现全覆盖。
经过改造农电网,村民安全用电的问题得到解决。
时间回到四年前,村民周敏自打嫁进友联村,夫妻俩要么外出务工,要么住在娘家。“山上太冷,又不通路,娃上学也不方便。”听说村里修通了公路、网络也牵进了家门,夫妻俩看到了机会,燃起了创业的信心。2018年初,他们的农村电商服务站如期开张。“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自己的网点为乡亲们服务,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出去。”周敏笑着说。
随着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友联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书记李万明自豪地说:“水电路网都畅通了,新的村委会也建成投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
蹲点友联村,最深的印象是这里山多地广,全村耕地总面积8400余亩,林地48000余亩。村民历来靠山吃山,一年到头用心血和汗水种一季包谷、洋芋,只能维持生计。“土地多却分散,山大路又弯,时间都花在路上了。”一组村民谭世国深有感触。
走在该村境内麻山一带,一块块贝母地像绿色的地毯点缀在漫山遍野,诉说着这里的欣欣向荣。
种植中药材是友联村历来的传统。前些年,老百姓不敢大规模种植药材,一是担心种了药材种粮食的土地变少了,粮食不够吃;二是交通不便,药材销售困难。“如今好了,路修通了,合作社有了,农民在家门口都能赚到钱。”村书记李万明感慨。
看到了中药材的前景,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金土源专业合作社应时而生。通过流转土地、建基地,带动贫困户走向致富路。
2017年,谭世国与利川市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同,种苗、技术、销售由合作社负责。“这个药材种下去不用天天管护,人也没以前那么累,关键是收益好。”吃了定心丸的谭世国,扩大药材种植规模,现有大黄、牛膝、云木香等中药材26亩。
特色产业发展有序推进。截至2018年10月,勤隆专业合作社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回收购买协议92户。金土源专业合作社在该村4组培育发展53亩马蹄大黄基地,与农户签订3年租期合同8户,农户每年租地增收1.59万元,同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在基地务工,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
李万明告诉记者,村民在药材种下地后的闲暇时间还可采摘野生竹笋、药材、水果等山货,增加收入,长短产业互补发展,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在友联村发展中药材,不仅是因为这里有种药材的传统,更是根据土质、气候各方面综合考察后因地制宜发展。如今,全村发展大黄、牛膝、贝母等中药材3000余亩。
“友联村自然资源丰富,只要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科学规划,村民致富大有希望。”描绘未来,彭元信心满满。(记者 周艳丽 秦卫飞)
来源:恩施日报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