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红旗”飘在七里桥 ——记宣恩县运管所驻七里桥村“尖刀班”队员赵小红
2019-03-28 10:05 云上恩施

“红旗”,是宣恩县珠山镇七里桥村八组村民杨金平对驻村“尖刀班”队员赵小红的昵称,原因有二:赵小红名字中有“红”;在杨金平心中,帮扶干部和飘扬的红旗一样,激励着村民前进。

今年48岁的赵小红是宣恩县运管所职工。自2018年3月驻七里桥村以来,她全心全意开展扶贫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思想扶贫成效显

在七里桥村,说起高贵全,村民都直摇头。

高贵全今年60岁,是村里的五保户。因长期患病致劳动力不足,多年来靠着五保金过日子。以前,村里鼓励他发展养殖业,他却以各种借口拒绝。

赵小红是高贵全的结对帮扶干部,她认为高贵全只是思想上没有转变,决定先从思想上对高贵全进行帮扶。

“老高,给我帮下忙,我入户需要拍照留资料,我看你很会使用手机,你来帮我拍!”一次走访后,赵小红提出让高贵全帮忙拍照,高贵全当即满口答应。

“其实并不是真要他帮忙,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与外界联通。”赵小红说。

时间一长,高贵全慢慢转变:穿戴干净整洁,家里的农具、家当也摆得整齐有序。

2018年,在赵小红鼓励下,高贵全开始喂鸡、养猪。高贵全的屋后是一片山地,适合林下养鸡。他攒下每个月的五保金购置鸡苗,专心发展养殖。年底,高贵全卖鸡收入7000元,出售一头猪收入2200元,高兴的他特地请村民和驻村“尖刀班”吃了庖汤。

千里之外的感谢

该村八组村民田声学的儿媳杨丽华与赵小红从未谋面,却因铺水管成了朋友。这还得从该村吃水难说起。

因无水源,吃水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八组村民。田声学老两口都已80多岁,因出行不便,平日里无法像其他村民一样到邻近小组挑水吃,每次只能提着小桶到隔壁邻居家借水。“淘米水用来洗菜,洗完菜还要留着洗抹布。”田声学的老伴胡春妹生怕浪费了一滴水。

村民杨庭彪是该组的养殖能人,为摘掉穷帽,他不等不靠发展生猪养殖,还自建了一个蓄水池。但一到夏天依旧用水难,为此他多次找赵小红寻求帮助。

“他们急,我心里更急。”赵小红说,多年来七里桥村吃水全靠消防大队送水,生活生产极不方便。通过政策帮扶和积极争取,驻村“尖刀班”在八组新修1个抽水泵房,将饮水管网并入县城自来水管网。水源有了着落,但修水管网的事却让赵小红犯了难。

八组村民共47户,其中近七成劳力外出务工,余下的多为老人和孩童。赵小红决定自己带头挖沟铺管。施工时节酷暑难当,赵小红拿着皮尺和小本蹲在路边量尺寸,不少村民看她忙得满头大汗,也主动参与铺设管网。

施工中,赵小红因摔倒致膝盖受伤,村民们在小组微信群发布她受伤的消息,远在浙江务工的杨丽华看到信息后,专门添加赵小红为好友,向她表示感谢。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早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八组的一份子。”面对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赵小红觉得受过的累和苦瞬间被熨平了。

用心帮扶得民心

“只要思想转变了,谁愿意当贫困户?”这是赵小红对驻村扶贫的理解,她认为,从思想和情感上建立起的帮扶,才能让贫困户永久甩掉“穷帽”。

八组村民杨金平年过80岁,膝下3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在外务工,在家的小儿子杨古成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四处接零工,虽能赚钱,却攒不下存款。得知情况后,赵小红鼓励他外出务工。“老人平时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看管,你安心做事赚钱,才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看出杨古成不愿出门的顾虑,赵小红如此给他做工作。听了这番话,杨古成便外出学习挖机。

杨古成一走,赵小红便成了杨家的“女儿”。老人养老保险金不能取钱,赵小红专程去县里查询;老人患多种慢性病,各种政策补助全靠赵小红办理;每天如何服药,赵小红特意用手机录下医嘱放给老人听……

“不怕麻烦,又有耐心,你真的太好了,就是我们的‘红旗’呀!”杨金平老人不止一次对赵小红这样说。

如今,杨古成学成挖机技术,开始接活做工,月薪最高可达万元。

看到老人的笑容越来越多,赵小红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但每到夜幕降临,赵小红内心又充满了愧疚。

“我婆婆身体多病,去年连床都睡不得了,只能坐在沙发上,我回家了就陪她说说话,帮她擦擦身子。”赵小红说,她驻村后,照顾婆婆的担子就落在了丈夫和弟弟、弟媳身上,她只有周末才能陪陪老人。2018年10月,老人因病离世,赵小红请了驻村以来的唯一一次假,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多亏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才有动力把扶贫工作做好,无愧组织的信任和安排。”赵小红坦言。(记者 刘亚丽 通讯员 赵洁晶


来源:恩施日报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