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成功后我就可以放心地出门打工赚钱了!”
“是的,钱不能马上到账也不要紧,反正在政府部门我们放心!”
“我本人不能亲自来办理,委托他人要些什么资料呀?”
咸丰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立案庭、调解室涌满了人,在一声声询问中仲裁院工作人员们耐心地解释沟通着。原来是某煤矿的39名职工“被邀约”前来协商解决煤矿关闭后的相关补偿问题。
恩施州咸丰县某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12月在咸丰县人社局、咸丰新闻网上公示了煤矿关闭职工安置方案,公示期间其承包人张某提出异议,指出还有部分工人未安置到位,并向县化解产能过剩工作职工安置组提交了相关证明材料。与此同时部分工人正通过上访的方式向政府部门要求经济补偿等。
职工安置是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为妥善解决这一矛盾纠纷,县化解产能过剩工作职工安置组决定通过仲裁途径依法处理。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接到任务后,迅速成立专班,着手调查核实煤矿职工工龄。他们首先是让职工自己书面承诺,确认基本信息;然后与承包人张某联系,逐一翻查账簿比对职工相关年度工资表、体检表台账或劳动合同等;并到经办机构查询职工缴纳养老、工伤保险情况,对其工作年限辅以佐证;最后与煤矿法人进行一一核对确认。在完成前期资料收集、确认工作后,该院立即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仲裁调解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套路”,重在真诚和认真。他们动之以情,设身处地从职工诉求出发,细致地答疑解惑,又晓之以理,从去产能决策部署的大局出发,给当事人释法明义,最终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为简化流程,提高效能,让当事人“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该院早已提前准备好各种文书模板。在调解过程中,仲裁员们紧密协作,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与职工核对工龄,指导填写仲裁申请书、证据清单、复印案件所需资料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制作调解笔录和调解协议;还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指导每一位职工在相关材料上签字捺印。前期资料准备充分,调解工作耐心细致,分工协作明确有序,最终在一天内高效办结了39件仲裁案件,有效化解了一起因煤矿关闭职工安置引发的矛盾纠纷。
(通讯员:邢丽娟 责任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