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恩施市白果乡油竹坪村:深度贫困村的跨越之变
2019-03-01 11:41 云上恩施

油竹坪村,恩施市1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白果乡唯一的深度贫困村。

2018年以前,贫困多年积累,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力度不够,导致该村呈现组织力量薄弱、文化建设欠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后续乏力、脱贫考核每年垫底等特点,曾是市、乡两级组织认为按期脱贫出列最忧心的贫困村。

2018年,面对油竹坪村精准扶贫新形势,省、市、乡、村四级扶贫组织联合应对、融合发力、组合攻坚,有序实施路网建设、产业发展等帮扶举措,致力改变深化、固化、硬化的贫困面貌。各级帮扶干部工作很投入、很给力、很感人,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干得很出色。

油竹坪村,2018年,你变了没有。

敢问路在何方

油竹坪村位于恩施市白果乡西北部,与利川、屯堡接界。国土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7亩,林地面积32355亩,平均海拔1350米,距本市最近的集镇45公里,属典型的高山偏远村。

山高林密路难行,勤奋只能拚体力,肩挑背扛活受罪,经济发展化泡影。这是该村贫困村民的真实写照。

在历次扶贫调研座谈会上,只要让村里报送存在的主要问题,必然首提行路难。而提到路,村委书记张发高就是一脸的辛酸和无奈,贫困村民更是长吁短叹、惆怅满怀。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房前屋后都是山,山上也有油竹笋、野山菇、野蜂蜜等原生态的好东西。可卖出去难,路不好,车不通,爬山下谷,一走一天,只走路都受不了,背上东西更困难。有时候,东西没背出去,人已累垮,真不划算。这穷日子,不是我们不想改变,确实是交通太落后、太闭塞,真是无能为力。”贫困户钟潘成的切身感受,是大多数贫困户数年来、数辈来不忍诉说且难以言说之痛。

“要致富,先修路。我们深知村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市里有相关政策资金支持,但需自筹部分配套资金才能启动建设。自筹不到配套资金,路难修成,近5年油竹坪的村道建设里程为零。照这样发展,确保2019年脱贫出列,真是任重道远,我整日心急如焚。”2017年12月2日,在中铁十一局扶贫工作组赴油竹坪村开展的扶贫调研座谈会上,白果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邢祚心情沉重的介绍。

“尽管村里有天然石林、竹林等自然风景可观赏,有油竹笋、野山菇等富硒食物可食用,有高山反季节蔬菜、大黄药材等经济作物可发展,因为路不好,找不到固定的销售渠道,形不成有价值的产业,带不来较实惠的利益。不是村干部推卸责任,也不是贫困村民缺少奋斗意志,我村当前最难之实际情况是,里面的人不愿出去,外面的人不愿进来。修不好路,贫困户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了好价钱,农副业生产发展得再好也是枉然,再好的精准扶贫措施也难在短期内见效。”在扶贫调研座谈会上,村委书记张发高主动诉苦。这位在村委书记任上已辛苦奋战25年的老书记,年龄满55岁,对油竹坪村的短板、问题、困难了如指掌。这些短板、问题、困难重若千斤,一直压在老书记的肩上,老书记一刻不敢忘记。这些短板、问题、困难形同绳索,始终困住贫困户的发展,贫困户时刻想着挣脱。

“整修或硬化30余公里的村道工程,需自筹资金近50万元;中塘片、两天拖片等400户村民的安全饮水工程亟待启动,需申请建设资金300余万元;96户易迁房要如期建成并动员贫困户搬迁入住。还有土地治理、电网升级改造、网络宽带进我家、文化广场改造、路灯照明、垃圾整治、厕所革命、旧房拆除、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是油竹坪村2018年度的扶贫责任清单。作为村级扶贫工作的底线任务和规定动作,每项工作都很重要、很必要,时刻检验着、考验着攻坚者的毅力和耐力。

山峰,高大挺拔;山脉,绵延起伏。在富饶之地,巍峨的群山是一道靓丽风景,人们争相观赏、流连忘返。在贫穷之地,巍峨的群山是一道天然障碍,人们避之不及、望山兴叹。深陷群山之中的贫困村民不禁要问,这脚下的路,走起来,为什么这么难!这脱贫的路,怎么走,路在何方?

幸福不会从天降

根据恩施市确定的脱贫攻坚总体目标,油竹坪村计划在2019年底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在2018年、2019年,要彻底解决村里数年来遗留的历史问题并帮助164户贫困户走出困境,困难不小,压力巨大,形势严峻。

如果说“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摘帽标准,是贫困人口的划时代福音,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脱贫攻坚要求,就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内涵。

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下,恩施市党委严格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脱贫攻坚要求,聚焦深度贫困、高山片区,紧盯困苦重地和薄弱环节,快速调整脱贫攻坚作战规划图。成立白果乡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安排市人大副主任金德钧任指挥长,抢抓东西部协作、省定点帮扶、“611”对口支援等发展机遇,认真谋划并有序开展交通、产业、易地搬迁等精准扶贫工作。金德均指挥长每月深入油竹坪村,帮助查找扶贫问题,协调增加政策资金,指导规范台账资料,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白果乡党委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要事,牢固树立用好扶贫政策、凝聚攻坚力量、强化作风建设、注重典型引路的总体指导思想,以补短板、固基础、强经济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以育产业、图副业、促就业为提升贫困户内在动力的有效途径,不等不靠,顺势而为,致力打赢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

“贫困村民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宗旨,在最苦最难的地方冲锋战斗,不断改善贫困村民的衣食住行。尤其要清醒认识到,油竹坪村的脱贫攻坚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事关乡、市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败。一定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贫困根源、收集帮扶意愿、形成攻坚合力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务求实效。”在2018年初的一次班子会上,乡党委书记胡志掷地有声的发言,赢得在座班子成员的鼓掌赞同。

会后,胡志书记带领相关人员进驻油竹坪村。召开扶贫调研会,广泛收集各方意见;走访慰问贫困户,面对面听取群众呼声。在系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胡书记与村委班子一起谋划制定“以历史遗留问题清零和帮助贫困村民增产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要务,以严格落实乡政府主体责任与充分依靠帮扶单位为攻坚措施,积极发展产业,大力拓展副业,稳步增加就业,确保油竹坪村按期脱贫出列”的脱贫攻坚路径图。

陈竹,时任恩施市住建局副局长。在分管房建工作期间,为防止不良开发商见机偷空减料,经常在施工现场一盯一夜,很早就以能吃苦、能力强、作风干练著称。2018年,作为住建局派驻油竹坪村的扶贫“尖刀班”班长,他严格落实“吃住在村、岗位在村、工作在村”的驻村要求,以村为家,以解决村里的实际困难、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为己任,冲锋在前,任劳任怨。哪里工作最难,哪里条件最苦,哪里情况最急,哪里矛盾最深,他第一时间扑到哪里,直到矛盾销号、形势向好或任务完成。

2018年10月25日,陈竹7点前出发赶去乡里开会。会开完后,他立即驱车赶到油竹坪村丫叉坝,联系贫困户现场拍照验收登记大黄种植面积。忙到中午两点多,肚子饿得咕咕叫,直到把那片大黄验收并登记完成,他才赶回村里吃饭。刚走进厨房,他就接到修路施工队负责人求援的电话。“陈局,这路我修不了,又有村民阻工,您再找别人吧。”陈竹立即回答“我马上到,我来解决。”他放下电话就冲向室外。旁边有人拦住他说:“两顿都没吃,多少吃点再去。”他说:“这山路难修得很,又没有多少利润,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施工队伍,可不能放走。饭不吃事小,路不修事大。”他边说边熟练地钻进车里,驾车离去。看着他消失的车影,村主任徐坤杰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这一年,村里最难做的易地搬迁、修路、发展产业等,哪样不是陈班长抓起来的、干出来的。不吃饭,工作照干。这情形,陈班长经历过太多,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一勤天下无难事”。决胜全面小康,要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气神,要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要的是“闻风而动、立行立改”的执行力。

脱贫攻坚号召就是命令。中铁十一局集团党委接到命令立即行动,研究部署扶贫方案,谋划制定帮扶措施,成立扶贫工作队进驻油竹坪村承担帮扶责任。贫困村民的迫切需求就是奋斗方向。中铁十一局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平率扶贫工作组深入油竹坪村,通过与村委班子座谈、走访慰问贫困村民、走进田间地头调研等方式,了解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收集贫困村民的帮扶意愿和脱贫想法,并与村、乡两级组织共同谋划制定资金、就业、产业等帮扶方案,满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

驻村帮扶以来,中铁十一局扶贫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党委的扶贫安排,严格服从乡党委的推进步骤,主动与驻村“尖刀班”、油竹坪村委形成合力,通过有序开展“广泛宣传扶贫政策、认真开展入户调查、定期进行走访慰问、适度参与结对帮扶、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助力发展产业经济”等帮扶活动,奉行精准的帮扶要求,践行党员的庄严承诺,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其过硬作风、得力措施、暖心行动,深受乡、村两级组织的高度赞誉。

2018年9月30日,是油竹坪村最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中铁十一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义斌率相关人员来到油竹坪村,通过查看村道工程建设、走访慰问贫困户、与村民代表座谈等举措,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近距离剖析贫因病根,并与各级扶贫组织再商脱贫之策、再谋致富之路。当他得知油竹坪村有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房的想法,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如愿时,当即表示再捐赠部分资金给予支持。在捐赠现场,村委书记张发高拉住何义斌书记的手久久不愿放下。他动情地对何书记说:“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是贫困村脱贫出列的硬性考核指标,事关我村能否如期脱贫摘帽。在中铁十一局的支持下,该加工厂房建成后,每年获取5万元的租金收入,既满足脱贫出列考核指标要求,又形成高山蔬菜、药材的深加工条件,还给部分易迁户创造就近工作的机会。中铁十一局又帮村里解决了大困难、大问题。”“都是党的政策好。中铁十一局是国企,更是人民的企业。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必定当仁不让。请张书记和贫困村民放心,我们坚决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达目的不罢休。”何书记再次向张书记做出承诺。

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

油竹坪村集地理位置偏远、贫困村民数量多、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脱贫攻坚难度大等诸多深层次问题于一身,其工作难度、攻坚难度、脱贫难度可想而知。贫困村民的落后思想、僵化认识、惯性行为等性格特点,更是横亘在帮扶干部面前的条条鸿沟,毫无规律可循,不时折磨人于精疲力尽。

贫困户彭子兴住在小山坡上,所住的房屋其实是用简易材料临时搭成的帐篷,面积不过20平方,四面透风,屋内乱成一团。村委会利用国家政策为他盖好25平方的易地搬迁房,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他仍以易迁房风水不好而拒绝搬迁入住。为此,省、市、乡、村扶贫干部多次走进他家,讲政策、明事理、摆得失,并承诺安排人帮其搬迁,他才勉强同意。谁知,搬入易迁房的第一个晚上,他又悄悄地将生活物品搬回原帐篷内居住。于是,扶贫干部又多次入户沟通,恳请他搬迁入住,他又同意。就这样,他搬进三次、搬回二次,才算稳定。

油竹坪村还有这样一户较为特殊的贫困户。家中有3口人,1个小孩上学,因缺少资金和生产技术而贫穷,户主年龄50岁,平时沉默寡言。帮扶干部先后多次深入该户宣传扶贫政策、了解贫困实情、帮助发展家庭经济并实施慰问。2018年6月,恩施市扶贫督察队开展入户督察,询问“是否有帮扶干部入户走访并给予帮扶时”,该户主不知因何原因而矢口否认。后来,恩施市扶贫督察队印发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改。帮扶干部虽然觉得委屈,还是按要求报送入户照片和户主签名资料自证说明。

扶贫工作就是这样,又细又杂、又多又繁、又重又难、又苦又累。为了给穷苦大众谋幸福,为了给素不相识的人送快乐,为了让10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80多万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毅然决然地走进困境,义无反顾地迎接挑战,稳如磐石地在岗尽责,坚定不移地践行精准,无怨无悔地兑现承诺。凸显各级组织和各位同志先人后己的政治责任,展示共产党员、优秀干部胸有大爱的使命担当。烈火炼真金,艰辛砺英才。扶贫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帮扶干部是天下最美的人。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省驻村帮扶单位---中铁十一局扶贫工作队、市驻村帮扶单位---住建局扶贫“尖刀班”、乡帮扶单位---脱贫攻坚指挥部与油竹坪村委班子一起压实责任、携手奋斗、联合发力,坚持“知民情、了民心、做民事、解民忧”,践行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取得前所未有的帮扶成效。

定点帮扶单位之一,中铁十一局党委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以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扶贫部署为工作任务和攻坚重点,扎实开展与油竹坪村的结对帮扶工作,展示党建工作新作为,实现扶贫工作新突破。一年来,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建设村道,拨付党费支持村党支部硬、软件设施以及村文化广场建设,缓解了该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组织10个子公司的20余个单位,分10次采购油竹笋、土豆等农副产品25800斤,投入采购费用累计145316元,解决了贫困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难题;结对帮扶6户特困户发展家庭经济、主动联系并安置两名贫困户子女就业、筹集专项资金慰问20户特困户、帮扶4户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等,在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在动力的同时,让贫困村民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定点帮扶单位又一,恩施市住建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认真落实“八个到村到户”的驻村帮扶要求,选派得力人员担任驻村“尖刀班”班长和村第一书记,确保驻村帮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年来,局党组书记、局长蒲武先后10次率队深入油竹坪村,通过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户、调研产业发展、了解脱贫进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具体帮扶活动,极大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均衡有序开展。为填补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住建局采取多种形式动员发动相关企业奉献爱心,筹集捐款资金150余万元,已拨付至油竹坪村,用于建设村道或完善集体设施。

“以前,油竹坪村的扶贫考核每年垫底,作为乡定点联系帮扶干部,我备受自责,经常抬不起头。村里的同志们很辛苦,因为缺思路、缺力量、缺资金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谭清年对油竹坪村近年来的扶贫工作“底细”格外清晰,有特殊感情,有更深的认识。作为2018年才调整分管全乡扶贫工作的领导,尽管全乡贫困村的脱贫摘帽重担压在他的肩上,尽管他记不清有多少次“白+黑”、“5+2”、“8+N”的连续工作时间,只要提到油竹坪村,他的精神状态就格外好,话语也格外多。他说:“油竹坪村的扶贫工作一直是最难且落后,但今年以来,尽管其他贫困村已占据我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但现在每次召开班子会查摆定点帮扶村的脱贫攻坚困难时,我的底气总是最足的。因为,我联系帮扶的村有两个坚强得力的帮扶单位---住建局和中铁十一局。在他们的倾情帮扶下,2018年,油竹坪村急需解决、盼望解决而自身又难以解决的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多年来积累的矛盾,正在快速销号,确实取得有目共睹的扶贫成效,得到市、乡两级组织的高度认可。据初步汇总的年度考核资料显示,全乡11个贫困村,油竹坪村由以前的每年倒数第一名,提升到今年排名前6,2019年按期脱贫出列已不是问题,这是一份极不简单的成绩单。”谭部长引以为豪的话语,既是对扶贫成效给予肯定,也是对扶贫工作给予鼓励。这肯定和鼓励不早不晚,犹如春雷一声,恰到好处,振奋人心。

2018年以来,在各级扶贫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油竹坪村发生亘古未有的改变。完成21公里的村道硬化工程,整修10公里的村道路基工程,均为历年之最。7条村道工程的整修和硬化,打通连接邻村的主干道,打造产业输出的生命线。取得筹集资金建成易迁房96户、动员88户喜迁新居、完成危房拆旧32户、完成土地复垦20户的优异成绩,受到省、市电台的动态采访报道。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开工建设1处泵式水厂、5处小型水厂,若干小水窖、减压池等,受益村民400余户。利用以奖代补、东西部协作等帮扶政策,发展大黄种植500亩,发展高山蔬菜300亩,采集并销售油竹笋20万斤,一长两短+X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雏形。集中整治垃圾场和臭水沟,设计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合理配置健身器材和宣传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填补该村无文化活动阵地的空白。一年来,贫困村民破天荒地用上干净的自来水、破天荒地在家门口走上水泥硬化路面、破天荒地用上明亮的路灯、破天荒地住上不用自己花钱建成的易迁房、破天荒地看上网络电视等接二连三的喜事,让贫困村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广大贫困村民从“要我脱贫”逐步向“我要脱贫”转变。2018年底,该村16户66人摆脱“困境”,顺利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山是那片山,田还是那片田。祖祖辈辈渴望改变、试图改变,却一直没有改变的贫困村、贫困户,如今是旧貌换新颜。2018年,村民杨秀炯的精神格外抖擞、心情格外高兴。他逢人就讲:“在中铁十一局、住建局、村委班子的帮扶下,2018年,我养了2头猪,发展了大黄和高山蔬菜的种植。更重要的是,我最担心的女儿也被中铁十一局安排工作,一个月五千多块钱的工资,一辈子的生活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以后的日子是一天更比一天好。现在村里的路已基本修好,又建立较为稳固的农副产品销售渠道,2019年,我要继续发展大黄和高山蔬菜的种植,通过自身努力,彻底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快乐、幸福的小康生活。我深知,快乐是奋斗出来的,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8年,省、市、乡、村四级扶贫组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助推油竹坪村的精准扶贫步入快速的发展轨道。村民欣慰欣喜的看到,“大包大揽”和“送钱送物”的简单做法基本消失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丑陋现象彻底根除了,“等靠要”的陈旧思想逐渐不见了。路平了、屋亮了,村里的生态面貌明显改善;水通了、钱多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吃饱了,穿暖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油竹坪村跨越式的改变,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可替代性。《习近平扶贫思想》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固定受益”为“精准进退”,让“一代更比一代穷”的艰难过去成为历史,让“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浓浓幸福成为现实,让“绿水青山”的美好梦想回归自然。(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兼驻村扶贫工作队  吴红宇 )

来源:州扶贫办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