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好人王永浩:百折不挠土家汉
2019-02-24 15:46 云上恩施

云上恩施报道(融媒体记者 向尚 利川台蒋姮 李兰宪 通讯员 宋宇峰)   王永浩是利川市建南镇红板云村的一个普通人,但这个普通村民却用他的善良、勤劳、乐观、担当、感恩,塑造了自我,影响了他人。

勤劳担当好丈夫

妻子李术英2015年患上胸椎黄韧带增生后,因家庭拮据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久就瘫痪了,卧床不起,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王永浩就每天服侍妻子,大小便一遍又一遍地端、倒、擦、洗,一遍又一遍地换洗床单、被子,从无怨言。

“王同志是个有担当的好丈夫,有责任的好父亲。”李术英称呼丈夫为“王同志”,王永浩称呼妻子为“女同志”,李术英常说自己嫁给了爱情,“到哪里也难找这样的好人。”

有两个病人外加18万元外债,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家庭的压力和负担。但这就是王永浩需要面对的现实,这个土家汉子没有逃避,没有躲藏,而是勇敢面对,用一人之肩独立支撑家庭重担。

两个病人需要照顾,外出打工已不现实,对王永浩而言,黄土地就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从2017年起,他开始恢复种植黄连,面积不断扩大。去年,金融扶贫为其贷款10万元,让王永浩看到了希望。

妻子李术英娘家位于汪营镇插旗村,距离红板云有十多里地。2017年,李术英堂兄弟李端午将自己流转的土地,无偿交给王永浩种植中药材,支持他发展产业。尽管距离较远,但他还是一口气种植了10多亩黄连,10多亩贝母。目前,王永浩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0亩。

不仅如此,去年,他还养殖了11头牛和2000只土鸡。土鸡共出了两栏,第一栏挣了钱,第二栏因为鸡瘟,死了很多,亏了些本钱。

为了这个家,王永浩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帮妻子儿子洗漱,再煮早饭,服侍母子俩吃完饭,自己再下地干活。为了节约中午往返家里的时间,他每天自带中饭,就在地里简单吃点,继续干活。后来,一位亲戚买了个保温桶送给他,王永浩才告别中午吃冷饭冷菜的日子。

2018年正月初一一大早,王永浩照例准时下地干活。妻子李术英和女儿王琦琪拉着他,不准他下地。李术英含着泪说:“人人都要过年,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好吃的,今天就休息一天,当是过年吧。”但最终没犟过丈夫,王永浩还是坚持下地干活去了。

“健康幸福到我家”

2月17日,是王永浩搬新家的日子。一大早,自发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挤满了王家的烤火屋,大家有说有笑,都为王永浩喜迁新居而高兴。

今年56岁的王永浩是利川市建南镇红板云村的贫困户,一家共4口人。王永浩和妻子李述英原本是幸福的一家,也曾是村里最富裕的家庭。但过去20多年,这个家庭连续遭遇不幸,三个孩子先后夭折或因病离世。幼子王耿三岁时因一场高烧伤到神经,致智力不正常。为了给孩子治病,多年来夫妻俩跑遍全国寻医问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由于长期劳累,其妻也落下病根,先后多次住院动手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还欠下18万元外债。

王永浩一家的状况受到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利川市委主要负责人先后三次到王永浩家看望慰问,帮助制定发展规划。为支持和帮助这个家庭,建南镇及村支两委将王永浩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又将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和低保范围。

王永浩家的情况也受到媒体的关注。今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深入红板云村采访报道王永浩一家的现状,他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勤劳脱贫致富的事迹也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由于年久失修,王永浩家的房子早已破烂不堪,已成危房,与隔壁村民家的新房形成鲜明对比。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家里唯一的电器——一台电视,也因孩子发病被砸坏,一家人两年来都没看过电视。春节前夕,建南镇政府给他家赠送了一台电视,才让一家人看上了央视春晚。

上午9点半,在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家里新添置的被褥等用品一一都搬上了车。

“搬新家了,搬新家了,”王永浩他一手牵着妻子,一走牵着儿子王耿走在队伍的最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王永浩新家位于箭竹溪集镇黄连科技城,这里是全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王永浩的新家位于2栋A单元202,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足够一家4口居住。楼下,只见一群村民正从一辆货车上将刚刚运到的沙发和新床用绳索从一楼调运到二楼阳台。

在王永浩搀扶下,妻子李术英一边慢慢前行,一边说:“到了新家,我们就有新的开始。”手术后,经过康复治疗,原本瘫痪在床的李术英身体大力好转,现在可以自己驻拐杖缓慢行走了。

贴春联、贴窗花、铺新床、安沙发,在众人的帮助下,新家的一切行头都安置妥当,李术英娘家侄女还帮他们买了一台新洗衣机,以减轻劳动负担。

坐在刚刚安装好的沙发上,李术英带着儿子王耿唱起了歌曲《数天数》,“数天数,数天数,一年三百六十五……,恩恩和怨怨,是是与非非,还有什么烦恼不能放,人生苦又短,人间情更长,哪有功夫论短长。”唱着唱着,她眼中泛起了泪花。

“病魔、贫困都会远离我们,健康、幸福都会到我家来。”笑泪中,李术英动情地说。

友善乐观的一家

罗曼罗兰曾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王永浩夫妇虽经历坎坷,但他却有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王永浩有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李术英娘家共四个姊妹,她排行老二。在夫妻俩每次遭遇人生变故之时,背后总有他们兄弟姐妹无私的支持和付出。李术英常说她被爱支撑着,倒也倒不下去。

牵挂兄弟搬新家,2月17日一大早,二嫂刘光菊就早早到王永浩家等着,帮助收拾东西。说起自家兄弟这些年的经历,这位心底善良的农家妇女止不住泪流,“老天太不公平了,让我兄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

心疼王永浩的,还有他的兄弟王永书及其妻伍友春。兄弟俩房子相距不足百米,只要王永浩家有什么事,王永书夫妇总是第一时间到场。

为了给第四个孩子王耿治病,十多年来,王永浩夫妻俩跑遍全国各地寻医问药,花光了30多万积蓄,一家因病返贫,家里全靠俩个兄弟帮忙支撑。

2015年初,李术英又不幸患上胸椎黄韧带增生,由于经济拮据未能及时治疗。同年6月,李术英瘫痪在床,王永浩一人承担了家里所有家务和农活,还要照顾大小便失禁的妻子,任劳任怨,独自撑起整个家。

为了支持李术英住院治病,王永浩的二哥和弟弟两家共筹资10多万元,借给王永浩陪妻子到武汉动手术,2017年,王永浩带着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经过手术,目前李术英能自行驻拐杖缓慢行走了。

红板云村位于建南镇箭竹溪片区,是黄连主产区,依靠黄连收入,这也正是二哥王永祥支持王永浩的基础。弟弟王云书早年在外打工,学得房屋装修贴砖技术,近几年正是苏马荡飞速发展期,王云书夫妻就近就业,组建一个装修团队,收入颇丰。

李术英要完全康复,还需继续治疗,按照医嘱,开年后就必须去武汉手术,但囊中羞涩,王永浩为此十分苦闷。今年正月,二嫂刘兴菊表示,再借6万元给弟媳李术英治病,希望她早日康复,希望兄弟一家早日过上好日子。

最大的心愿

先后失去三个孩子,这是王永浩夫妻此生无法言说的痛。幼子王耿的出世,本应给家庭带来希望,不料三岁时因高烧伤到神经,导致智力异常。到过武汉、上海、北京等城市很多医院治疗,最终都无果而终。

15岁的王耿一表人才,如果不是那场高烧,他应该马上初中毕业了。他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表现,比如拼图,再复杂的拼图,他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拼好。他对事物的排列顺序十分苛刻,火炉上的水壶、水杯和火钩必须朝一个方向,家里的暖水瓶必须固定在同一位置、同一方向。有医生认为这是自闭症和孤独症的表现,但王永浩夫妻俩多年四处寻医问药都没有什么起色。

近两年,妻子李术英身体恢复很快,王永浩坚信今年去武汉进一步治疗后,妻子的病很快就会康复。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儿子治好病,他说那是他活着最大的动力和最终的目标。他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他儿子王耿治疗方面的帮助,那是对他和他一家的最大支持。

“产业帮助我脱贫”

初春的清晨,位于利川市建南镇红板云村“火烧弯”大山万籁俱寂,寒气逼人。山腰上一块起挖的荒地在绵延起伏的山脉中显得很特别。远处不时传来黄牛“莽——莽——”的叫声,给这片寂静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气。

2月16日,王永浩早早就忙碌开了,同往常一样,凌晨5点起床,照料完瘫痪的妻子李术英、残疾的儿子王耿,急忙牵赶着11头黄牛进了“火烧弯”这座大山,他要在放牛的同时,抢时间搭建黄连棚,新发展黄连5亩,为今年实现发展药材35亩的目标。

建南镇是中国黄连第一镇,有黄连留存面积5万多亩,年产值6亿多元,占全国总产量3成,是利川市黄连种植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黄连中药材的保障基地。全镇现有黄连专业合作社8个,黄连家庭农场22个,其黄连产业要助力1850户贫困户脱贫,现脱贫1500户。

王永浩是全镇1850户贫困户之一。他看准了发展黄连、贝母的前景。一心扎根大山,用金融扶贫贷款的10万元作为垫底资金,现已发展药材30亩,养牛11头,整天都在大山里劳作。

据好友邓东超回忆,2017年6月,王永浩在汪营镇插旗村六组李端午的荒山里,一次性发展黄连、贝母20多亩。他曾三次病倒大山中,幸好他的亲友李启广、李文全在场,不然其后果无法想象,其事迹感动了很多村民。

红板云村田、地资源匮缺,人均1.2亩。一心想脱贫致富的王永浩,立马想到妻子李术英堂兄弟李端午。李端午家有近百亩荒山,王永浩一个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端午,并得到其全家支持。李端午将这片荒山免费交给他发展药材产业。

当时发展药材已入酷暑,从小勤劳的王永浩认定了自己的选择,累计请零工200个,苦战烈日,下决心实施第一步脱贫计划。

据曾德友介绍,尤其是20亩黄连的挖坑、捣鼓、打桩、栽苗,历时5个多月。王永浩没日没夜的劳作,顶酷暑、冒严寒。刚扛木桩那段时间,每天扛着木桩从家里到茶旗村6组,一次往返行走3个多小时,满身汗流浃背,日头稍毒一点,汗水夹着血水,把衣服印红一大片。可迫于生计,他只能拼着力气,咬牙挺着,生怕一个闪失,梦想就会破灭。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30亩药材长得郁郁葱葱,十分喜人。三年后,其黄连产值突破35万元,贝母产值20万元。

谈及未来,王永浩想得更多,也看得更远,他想力争在3年内发展药材60亩,养牛30头,养鸡5000只,还完外债,治好妻儿的病,一家快乐幸福的生活。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孙跃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