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政协驻鹤峰县联络组
为认真落实州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四大产业集群” 战略布局,切实加快恩施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设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将闻名遐迩的“华中药库” 建成产业型的“华中药区”,结合实际,应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从抓中药材基地建设着手,加快生物医药制剂和康养方剂的研发与合作,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长足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中药材基地现状及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共有中草药2258种,已建成各类中药材基地132万亩,其中,以量大质优的厚朴、黄柏、杜仲为主的木本药材90万亩;以黄连、板党、独活、贝母、续断、天麻、竹节参、白芨、七叶一枝花(巴山重楼) 草本药材42万亩。药材种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370余家,年经营收益超过20亿元,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州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生产道地药材历史悠久,生产的中药材品质优良,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常年经营地道药材品种达200多个。我州中药材多属野生状态,生产方式粗放,资源破坏严重,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总体上研判,我州中药材产业虽然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雏型,但由于缺资金缺技术、中药材产量未形成规模,无法引起生物医药行业龙头关注,加之市场信息不畅通、销售网络不健全等,存在集约经营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尤其是加工增值和产品开发利用不够,没有形成一、二、三完整的产业融合发展链条,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二、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强资源调查和保护。尽快组织开展全州中药材资源的存量调查,以此摸清家底并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同时明确发展的主打产品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全州中药材种源、气候和自然优势,支持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繁供比例,加大对华中药库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避免区域内珍贵药材物种,因过度采挖而造成资源枯竭,确保中药材品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瞄准市场建基地。建中药材基地必先研究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发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结合全州制定的生物药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中药材基地布局,通过州级规划引领,彰显各地优势,尽管避免盲目建基地和县(市) 间同质化无序竞争。同时,把握我州的优势品种和广阔的山地资源,因地制宜抓好基地布局,突出地域特色,注重量质结合。注意管控好中药材种植的市场风险,尽量选择附加值高、市场行情波动不大的道地药材品种。
(三) 生产种植标准化。加强道地药材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建成大宗优质道地药材生产“第一车间”和产业扶贫增收基地。将道地药材生产纳入产业扶贫内容,引导药农建好大宗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实现分散化生产向组织化生产的转变,提高道地药材产业化水平。按照恩施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布局,每县(市)至少建设3—4个道地药材生产重点乡镇,每个乡镇至少有1—3个“百亩连片”以上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种植专业村,做到点面结合,建成全国知名道地药材种植州。药业合作社、家庭农(药)场、药农大户应积极探索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掌握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野生资源驯化、栽培模式创新、病虫害防控、林下种植等技术。积极开展道地药材产品、基地、质量等方面的认证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申报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
(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坚持内联外引,大力培育药业合作社、家庭农(药)场、药农大户、药企联合体等新型中药材经营主体。补齐中药材加工短板,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药业企业,致力开发特色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改变初级产品直接销售的状况,把卖“草”变为卖“药”。加强项目支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投入,推进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改升级。在争取并用足《恩施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有关支持政策的同时,用足用好精准扶贫金融政策,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对中药材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药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对新药、保健食品的研发、审批和注册(备案)提供技术与政策支持,推动药业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五)强化质量管控与监管。加强中药材生产质量监管,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建设道地药材生产过程追溯和质量检验检测保障体系,开展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应用“互联网+”建立大宗道地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着力打造道地药材品牌。建立中药材种植到户档案,从源头上实现对产地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登记追溯,防止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如病虫害、农药、重金属污染等。要规范整治与中药材种植、储存、销售相关的产品市场秩序,严防劣次假冒产品进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中药材及其相关产品的欺诈行为。
(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组建中药材生产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定期收集、分析国内外中药材市场动态、技术信息,服务中药材产销各个环节,加强与中药材中心市场的信息交流,不断完善中药材市场网络。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组织提供优质种苗,加强道地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保障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整体水平。建设生产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道地药材生产信息及趋势预测,促进产需有效衔接,防止生产追风和价格暴涨暴跌。加强道地药材质量监管,强化道地药材生产投入品管理,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严厉打击掺杂使假、染色增重等不法行为;维护道地药材流通秩序,加大力度查处道地药材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充分发挥道地药材产业基地优势,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为开发药膳、药饮、药健、康养、药游等相关健康产品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撑。
(七)注重产业发展护航。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药业产业协调机构,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做到有组织机构、有专人负责、有督导检查、有责任落实,尽快完成全州中药材资源存量、药业合作社、家庭农(药)场、药农大户及购销经营大户调查,明确发展意向。编制完成的全州药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快速公示,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布局规划,协调落实面积,引导动员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各地选定中药材发展专业村和主打发展品种,并至少落实一个村的“百亩连片”标准化基地建设任务。
(八)加快生物医药研发推广。选择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高,有市场开发前景的制剂作为研发专项,与专门中药研究机构及大型制药企业合作共享方式,搭建起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制药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桥梁,形成优势互补、“医产学研用”一体的联盟机制,建立具有医院特色的医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中药新制剂研发机制,进一步优化制剂研发环境,搭建中药研发平台,推进医院中药制剂向新药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