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政协委员、来凤县文体新广局局长 周庆玲
我州是全省唯一自治州,是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体,山水奇丽多姿,风光秀美如画,文化资源、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是上天赐予我州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州可持续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是自治州立州之本,是区别于荆楚大地其他地市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然而,在如何发掘优势资源,争创文化品牌上,我州曾有过深刻感受。在国家组织申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州曾名落孙山,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榜上无名,因此州政协文化组委员集体提交提案,得到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尤其是本届州委州政府一直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全州各县市文化部门积极努力,截至目前,全州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已达15项、省级“非遗”项目63项、州级“非遗”项目120项、县市级“非遗”项目499项;被命名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项目传承人86人、州级项目传承人177人、县级项目传承人687人。这为我州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核心价值和强大的文化支撑。然而与邻近的湘西、黔东南乃至云南相比,我们还存在着特色不浓、品牌不响、吸引力不强等差距。在此,本人就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体会,对全州更好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树立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标杆,把生态文化产业做成全州第一大产业,进而建成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谈点粗浅看法和建议,就教各位政协委员。
一、从事“非遗”活态传承工作的体会
我是来凤县文体新广局一名工作人员,近两年一直在抓“非遗”工作。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全县共有3项国家级、11项省级、23项州级、89项县级“非遗”项目,有2名国家级传承人、13名省级传承人、49名县级传承人。近年来,在活态传承“非遗”上,我们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目标,主要做了下述工作:
(一)政府主导,夯实“非遗”活态传承保障。2017年,来凤县政府出台了《来凤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县财政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传统民族文化的培训讲习、整理挖掘、传承推广、档案整理等工作。
(二)做好“非遗”活态传承规划。2017年,来凤县与中南民族大学合作,制定了《来凤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全县被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县内有两个乡镇成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政策和规划依据。
(三)使“非遗”项目生活化。一是国家级“非遗”文化“摆手舞”编成健身广场舞进行推广;二是把“摆手舞”编成课间体操,在全县幼儿园、中小学校推广;三是“非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如省级“非遗”项目“三棒鼓”,全县有20多支队伍,队员达300多人,经常奔忙在老百姓的红白喜事场所,为活态传承“三棒鼓”做出了贡献。
(四)培植“非遗”文化产业。如“非遗”项目凤头姜、来凤漆筷、油茶汤、土家织锦等,均形成了产业。
(五)打造“非遗”品牌。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摆手舞,2017年亮相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2018年10月,来凤县把摆手舞元素融入广场舞,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队,进京参加全国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广场舞展演,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优秀节目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奖,并连续三天在中央电视台一、三套节目播出,使原生态摆手舞真正成为湖北省代表性民间艺术并走出国门。经县财政投入300多万元打造的新编现代南剧《初心》,继2017年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十台优秀剧目进京汇报演出以来,先后到省城进行多场汇报演出,今年在第十九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期间,被州委确定为全州党员干部教材,在全州各县市巡演,使南剧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新时期活力绽放,活态传承。
(六)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一是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二是加强“非遗”文化培训力度,三是强化非物质文化组织建设。
来凤县在“非遗”活态传承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得到省和国家高度重视,在2018年全国文化局长培训会上,由我代表湖北省文化界在会上作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工作典型发言,受到全国“非遗”专家、学者的赞赏。今年6月,国家文化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和省文化厅长雷文洁、州委书记柯俊亲临来凤考察文化工作,对本县“非遗”传承给予了高度肯定。
尽管我县在“非遗”活态传承上做了一些探索,但距党和国家要求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与毗邻的湖南龙山、重庆酉阳县相比,也还有一些薄弱环节。见微知著,故对全州如何加大“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发表如下浅见。
二、对全州加大“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建议
恩施文化底蕴深厚,要弘扬和宣传好恩施文化,围绕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找准文化宣传定位和切入点,编好、讲好恩施故事。
(一)完善落实好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年10月,国家批准设立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8年3月,文化部召开专家论证会,会上原则通过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6月,州政府常务会原则审议通过实验区总体规划。目前,总体规划已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我州作为实验区主体,必须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共同发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建设规划,并走在整个武陵山区前列。
(二)抓好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结合,制定全州“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借国家机构改革东风,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将文化和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通过融入文化遗产等元素,推动发展文化体验游和康体养生游等新兴旅游业态,推进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古村落(村寨)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土苗风情特色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三)精心筹办民族节会,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我州已确定州庆、摆手节、牛王节、女儿会四大民族节会,现摆手节、女儿会办得较好,其它两节也应该办得有声有色。除此而外,现各县市均有多种多样节日,如龙舟节、菜花节、杨梅节、丰收节等,应借这些节日充分展示“非遗”文化,使之充满民族风情,既拉动旅游,又使“非遗”文化走入人们生活。同时建议每年举办一次全州非物质文化展演,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四)利用“非遗”文化,着力打造文化精品。我州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是创作文艺精品的宝贵源泉,完全可以用传统艺术样式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建议整合力量,动员作家艺术家攻精品、创力作,州财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宣传文化部门在评定“五个一”工程时给予倾斜。借助文艺的力量,深度展示我州美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厚重的文脉、古朴的风情,广阔的发展前景,让美丽恩施享誉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