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深化“五链”融合 做大做强恩施生物健康产业
2019-01-20 16:28 云上恩施

(发言代表:州政协委员,民建恩施州直二支部副主委、咸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黄光英)

民建恩施州委

州委州政府积极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将生物医药作为“四大产业集群”之一、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强力推进,规划到2020年恩施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一批产值过5亿、税收过1000万的龙头企业群。实现做大做强生物健康产业的目标,需要做好“五链”融合文章。

一、恩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优势天赋异禀。一是天然药物资源丰富。作为“华中药库”,药物资源种类占湖北省76%,占全国约18%。二是道地药材品牌响亮。国家已对恩施地区10个品种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三是中药材普遍富硒。我州大多数中药材食药同源,既可药服又可食补。四是中医药养生文化厚重。民间流传有《玲珑医鉴》、《医学粹精》、《杂证灵方》、《女科提要》等土家医学著作;在全省91家二级以上中医院专项指标排序中,全州有三家中医医院,位居前十位。

(二)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在药材基地建设上,全州重点推进12个中药材万亩乡镇、48个中药材千亩村和紫油厚朴百里长廊产业带建设;目前各类中药材面积达130万亩,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全国九大主产区之一;面积1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2个,人工种植品种近60种,收购中药材品种近300种,上市交易量14万吨。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全州有药企80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8家制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药品生产批准文号90个;5家药企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三)园区建设高位推进。恩施生物产业园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第8个分园区。州高新区正积极承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技术、产业与项目,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招商方面,与国药集团、人福医药、华威药业等签订合作协议,投资总额约30亿元。科研平台建设上,集聚中科院、武汉大学、华科、华农、省农科院等科研资源,引进了58名高端人才,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平台。

二、恩施生物健康产业发展需突破的瓶颈

(一)创新链: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州生物产业园建设尚处初期,创新体制不健全,创新成果转化不足。一是生物医药企业缺乏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多数企业徘徊于低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产品利润的循环之中;二是虽有少量科研成果,但其市场化过程漫长;三是医药产品准入认证周期长,通常需5年以上,新药审评注册难;四是产品量产后市场接受周期长,尤其是创新药推广成本高,不能及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无法达规模效益。

(二)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不高。恩施虽中药材资源丰富,但其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不足;且本地企业多为中小型初级加工为主,受制于经济基础、资金、人才和技术制约,道地药材基地的产业潜在价值未能得到高效开发利用,除德源健康、香莲药业、八峰药化等产值过亿元外,大多企业缺少规模经营,资产积累相对薄弱,技术链上下游研发水平差距较大;恩施虽有90个药品批文的稀缺资源,但生产规模不大;且生物医药产业门槛过高制约行业发展,如新品种从研发到上市(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临床试验、规模化生产到商品化等)一般需5到10年,且各阶段都需通过审批程序。

(三)资金链:投入与融资渠道受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属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恩施大多企业资本投入保障不够,如华阳药业、圣峰药业、时珍堂药业、信仁药业、金贝嘉等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除融资难融资贵外,行业原材料成本高企是大问题;企业融资模式单一、渠道不畅等制约企业资金链健全。

(四)政策链:宏观性强落实较难。中央、省、州等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但在落实层面仍存在一定困难。政策多为指导意见,缺乏详实的操作流程,相关部门缺乏对生物医药产业细化政策以辅助落地。特别是对于创业团队在起步阶段的扶持及对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政策。目前扶持政策主要在前期配套措施与研发阶段,成果转化及经营仍需长期激励政策。

(五)人才链: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生物医药行业人才基础薄弱:州内高校中针对生物制药人才培养不足;生产经营人才培养较为低端,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偏向理论,而专科学校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虽多,但水平有限;生物医药顶尖人才更是缺口较大,尤其缺少掌握多学科先进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链尚未形成,即使新近引进国药或人福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但大量技术人员还需依靠本地充分供给,如研发、市场与管理人才,甚至技术工人。

三、产业发展路径与建议

五链融合,做大做强恩施生物医药产业,建立一个由龙头带动、层级发展,集新药研发孵化、成果转化、生产营销、品牌一体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并配套人才、服务及资金体系来支持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聚力产业久久为功。生物产业是未来恩施最核心的支柱产业,而生物产业发展见效周期长、投资大,建议顶层设计要坚持产业定位,长远谋划,发挥恩施本地生物医药资源特色,整合要素资源,专注于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不为短期利益所动,久久为功打造一批生物健康龙头品牌。

二是着力夯实全产业链。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上中下游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从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与检测、科技研发、产业转化、融资支撑、科技服务等全产业链集约化来谋划与建设。

三是合力做强核心园区。整合全州生物医药企业深加工板块集聚到高新区核心园区,并以此为引领,八个县市园区为初加工及基地的联动发展格局,集中培养壮大五个百亿级生物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山生物与硒食品精深加工、休闲运动产品、文旅健康疗养及生物医药市场物流等;培植生物龙头企业实现全州IPO“零”的突破,尽快完成国药武汉中博总部搬迁计划;大力支持人福医药发展,建设比肩宜昌人福产业园的恩施人福产业园。

四是强力完善园区管理机构。按照《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区域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园区建设管理机构,省发改委将每三年评估复核一次。建议参照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东湖高新光谷生物城)建设管理办公室模式,在州高新区设立副县级的恩施生物产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简称生物办),由州生物产业领导小组与高新区实行双重管理,负责园区建设管理等相关事宜,加快推进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全面深入交流合作。

五是大力培育招引专业人才。一方面依托本地高校与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生物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健全生物产业专家库,明确《招商引资八项政策清单》中人才引进操作流程,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人才考评与激励机制;出台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与团队的培养、引进与激励措施。

六是“真金白银”奖励科技创新。州政府设立1亿元恩施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本地企业引进创新成果及转化,对经认定的生物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争取省生物领导小组每年对恩施生物产业园1亿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争取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相关政策与项目支持;协调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高新区设立分院,对成果转化予以专项扶持。用好用活已成立的硒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设立生物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及人才专项基金等。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