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别让“围村垃圾”挡了乡村振兴的路
2019-01-20 15:54 云上恩施

州政协委员、建始县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主任  谭  芳

每个清晨,当你走进建始县红土坪村,便会听见一阵阵“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的悠扬的歌声,便会见到在该村主干道上行驶着的垃圾清运车辆,和提着大包小袋、端着各式塑料盆桶从四面八方奔向垃圾车的村民们,那场面简直像赶集一样热闹。那开车的环卫工人还不时停下车辆,下车捡拾路边、沟旁的垃圾……村民们说,这是他们每天清晨最重要的一件事,“听见‘社会主义好’,拎起垃圾就跑”已成了他们几年来的习惯。这个镜头是时下大多数乡村垃圾处理的缩影,折射出当下全面开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得广大百姓拥护,且祛除的是脏乱差,是顽疾,是陋习,培育的却是文明,是美丽,是进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列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各地及时打响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在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大部分村庄多年积存的面源垃圾不见了,村庄变美了,老百姓幸福感提升了。

但成绩的背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和困惑。在开展调研过程中就有这样两个现象令我难忘:

第一个现象是在陕西旬阳神河镇金河口社区调研时,神河镇委分管环卫工作的领导告诉我:咱们这儿百姓的环卫意识不太高,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垃圾治理模式运行难。垃圾处理较好的仅限于乡集镇,偏远乡村的垃圾处理系统基本处于停摆状态,部分村庄百姓的房前屋后、路旁沟边依然随意堆放着垃圾,大部分垃圾还是由百姓自行处理,部分自行焚烧,部分集中堆放在村垃圾台任其自然腐烂,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州部分偏远山村也并不鲜见,“垃圾围村”及“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依然是部分乡村人居环境现状。

第二个现象是在建始县业州镇柏腊树村调研时,该村环卫工人胡体清告诉我:柏腊树村共15个组2800多人,面积大人口多,每月产生垃圾近15吨,加上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缺失,垃圾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全村年垃圾清理费用仅有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东拼西凑的3万元。他自带农用车辆,同时还另请一人帮忙清收全村垃圾,全年除去油料、人工费、车辆维修费后所剩无几,难以养家糊口。同行的镇环卫中心宋主任介绍说,这些环卫工人基本上是在作贡献,谈不上收益,但任务完成得很好。为留住这些敬业的环卫工人,主任多方争取,想在年底为环卫工人多发一点补助。宋主任还对我说: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稳定的投入,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环境!

以上现象已足以凸显当前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几大制约:一是百姓环卫意识不高,参与不够。二是垃圾治理投入不足,后劲乏力。三是偏远农村垃圾处理滞后,收效甚微。

恩施要美,农村必须美。良好人居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赢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让广大百姓真正享受到这一民生福祉,是时代的声音,是群众的意愿,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如何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打好这一仗,用美丽的乡村人居环境铺就全面小康底色?在此,提出三个期盼:

一、倾力宣教,春风化雨,培育三种意识。一是培育村民环卫意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借鉴建始县业州镇的做法,在每一辆垃圾清运车上安装“大喇叭”,车走到哪里,相关知识就随着革命歌曲的旋律宣传到哪里;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让村民们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延伸环卫宣传覆盖面,建议在中小学开设环保、健康教育课,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等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环卫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动家长去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二是培育村民主体意识。通过宣教让村民明白“谁污染,谁治理”的道理,激发其内生动力,培育其主体意识,让村民自觉参与进来;在村民中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和文明乡风,培育村民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精神,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加强法制教育,制定并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政策体系,规范农村环境行为;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奖励,对消极参与甚至抵制者进行曝光并给予处罚。如建始县青里坝村有由村委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卫生巡察队伍,巡察员们每天不定时对全村进行一次巡察,巡察结果与年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的评选和表彰挂钩。该村每年都自筹资金,给予“卫生家庭”一定的物质奖励。三是培育村民分类意识。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发放到每一位村民手中,有针对性地为村民解疑释惑,通过多方引导培育村民分类意识;探索建立激励措施,鼓励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从而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

二、直面问题,精准发力,做好三件实事。一是做好垃圾清运工作。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增加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垃圾收集箱(桶)个数和清运垃圾的车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能力;建立较为稳定的保洁队伍和专业的垃圾收运队伍,适当提高保洁人员工资待遇;落实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农户包自家院落的责任制。建立县对乡镇、乡镇对村三级日督查和月度考核机制,形成强有力的考核网络,确保乡村垃圾清运工作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做好厕所改造工作。强化文明如厕、卫生防病等知识教育,引导村民从思想上转变旧习和陋习,成风化俗促文明;建议将农村厕所改造与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多举措引导村民进行厕所改造和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如利川市团堡镇川洞村“尖刀班”为推进该村改厕工作,对积极改厕的农户实施“额外”奖补,即在为新建卫生厕所和改建厕所的农户落实1200元和800元的规定补助的基础上,另外再为各户奖补200元,从“尖刀班”有限的精准扶贫经费中列支。同时建议在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科学规划、配套建设公共厕所。三是做好污水治理工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污水规模等,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确保乡村生活污水“应集尽集、应治尽治”。

三、健全机制,压实责任,补齐三个短板。一是补齐投入不足短板。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瓶颈之一。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逐步解决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环节中的资金问题。同时拓宽农村垃圾处理经费渠道。如制定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民出工、出钱相结合的参与机制。二是补齐源头减量短板。垃圾分类是城乡垃圾处理中一直未能改变的短板。在城市推广多年仍收效甚微。而在农村,如何用“分类”为垃圾处理打开一扇窗,从而实现源头减量?建议大力培植垃圾回收龙头企业,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监管、百姓分类、企业回收处理的市场化运营体系,促进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据了解,供销系统建有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县级推行的是“村设回收点、乡设回收站、县设分检中心”模式,引导和指导社会力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建议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作用,科学布局农村垃圾(暨再生资源)回收点,让大多数村民可以最便捷的方式将部分有用垃圾“变现”,激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从而补齐源头减量这一短板。三是补齐终端处理短板。时下,“垃圾往哪儿去?”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终端处理项目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垃圾焚烧发电是目前国内最先进、最环保、最前沿的科学处理垃圾的有效方式,也是解决垃圾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根本之举,且恩施州已规划在恩施、利川、来凤、建始四县市建4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议强力、快速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补齐终端处理这一短板,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筑牢最后一道屏障。

农,天下之大本。农村美不美,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从小处、细处、实处着手,重建乡村文明,重立乡村风范,改善乡村设施,优化乡村环境,让山清水秀、村容整洁的画卷在恩施大地的一个个乡村徐徐展开,让每一个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一个个美好的乡村为全面建成小康铺就靓丽的底色!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