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8.1%,与上年持平。对于其背后的原因,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人民银行适度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2018年,通过4次降准和增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等措施,提供充裕的中长期流动性,增强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增加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从效果看,人民银行投放的流动性基本上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引导金融体系表外资金回表方面,2018年,受“几碰头”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收缩,全年净下降3.2万亿元,对M2增长产生了压力。人民银行根据形势变化,较早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16.2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6万亿元;债券投资累计新增4.7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3.3%。
阮健弘表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表外融资下降对M2的收缩效应,实现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平稳增长。
M1增速回落
反映全社会流动性结构变化
近期,市场各方颇为关注狭义货币(M1)增速回落的情况。M1的主体是现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2018年,M1增长1.5%,比上年低10.3个百分点。
对于M1的低增长,阮健弘表示,一方面,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工具和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社会对M1的需求持续降低。另一方面,调研显示,当前房地产销售减缓和平台公司财务纪律加强,导致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少增较多。
阮健弘介绍说,M1是M2的组成部分,总量有55万亿元,在M2中占1/3。目前,M2增长平稳,M1增速回落,主要反映全社会流动性的结构变化,不代表流动性总量规模的变化。
“人民银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阮健弘表示。
社融增速回落
与金融体系风险偏好下降有关
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9.8%,增速比上年低3.6个百分点。
对于社融增速回落的原因,阮健弘表示,从金融方面看,主要体现为银行表外资金减少,这是结构性去杠杆的结果,也与金融体系风险偏好下降有关。从实体经济方面看,主要是平台相关行业和债务压力较大的国有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主动加强定向调控、区间调控和政策协调,人民币贷款、债券融资、贷款核销显著增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表外融资的收缩,实现了社融增长与实体经济增长总体匹配。
从结构看,阮健弘总结了社会融资规模变动“三多两少”的特点。“三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2018年全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83万亿元,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二是债券融资显著增加。首先,2018年全年企业债券净融资2.48万亿元,比上年多2.03万亿元;其次,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为5940亿元,比上年多3963亿元;再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79万亿元。三是贷款核销同比多增。2018年全年贷款核销为1.02万亿元,比上年多2565亿元。
“两少”主要表现为:一是表外融资大幅减少。2018年全年表外融资减少2.93万亿元,比上年多减6.5万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减少1.61万亿元,比上年多减2.38万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901亿元,比上年多减2.95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6343亿元,比上年多减1.17万亿元。二是股票融资同比少增。2018年全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606亿元,比上年少5153亿元。
阮健弘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改善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信贷对企业支持力度增强
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比2017年有所增强。截至2018年年末,企业及其他单位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9.03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2018年全年新增8.01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全年新增2.2万亿元,同比多增2.13万亿元,较好支持了实体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中长期贷款2018年全年新增5.48万亿元。
在中长期贷款投向结构方面,一是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2017年。2018年年末,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3%,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工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951亿元,同比多增2007亿元。二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势平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高位加速增长。2018年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5%,全年新增3217亿元,同比多增2146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1%,比上年同期高10.6个百分点,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2.6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年末,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比同期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1.4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服务业中长期贷款新增4.12万亿元,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82.1%。
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2018年,人民银行通过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发挥“几家抬”的合力,着力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阮健弘表示,总体上,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一是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全年增量比上年翻一番。截至2018年年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为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年高8.2个百分点。2018年全年增加1.22万亿元,增量是上年全年的2倍。
二是信贷支持的小微户数增长约三成。截至2018年11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1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87万户,增长29.2%。
三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小微企业传导政策红利。2018年12月,新发放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16%,比上年同期低0.39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信贷方面,阮健弘表示,2018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平稳回落。截至2018年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贷款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上年占比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2016年低4.9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上年低。2018年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比上年高。2018年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上年高5.5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4.32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上年低3.1个百分点。
(新闻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gc/gz/201901/t20190116_153075.html)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9-1-16
责任编辑: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