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机关跟钱和财物打交道,没有哪一天不用钱的。记者出门采访用车,摄像机坏了换新,打印机卡纸维修,干部职工出差报销等等,都得细心审核把关……”。
“一语惊醒梦中人”,也许是职业的敏感,在一次和分管机关的班子成员进行廉政谈话时,我深深地感受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严”在平时的理念从此就牢牢扎进心里,时间久了,便在行为上养成了“多一嘴”的习惯。
“多一嘴”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什么事都“多一嘴”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身处监督执纪一线,面对这样的“正面交锋”,已成为常态。
“我们部门经常举办活动,需要购买相关设备,大概要20万元,请党委同意解决。”在单位的一次党委会上,一名部门经理“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要求。分管领导表示,“工作需要,必须尽快解决”。其他领导也觉得“言之有理”,纷纷举手同意。
“您部门的活动需要哪些设备,什么型号,20万是怎么构成的?有没有和采购部对接报备?现在有多少人,已经配了多少,由谁负责维护保管……”轮到我表态的时候,压在心里的话,就像机关枪一样,一口气扫射出来。
部门经理被我一连串的发问问蒙了,摸摸头说“一线同志许多新人没设备用,只是初步估计了需要花这么多钱。其他的嘛,还真没想仔细。”
“设备是要严格按采购程序来采购的,而且后期的维护管理制度必须健全。基本的核算都没有,这太不应该了。”
“我昨天刚出差回来,只看了议题表,会后我们好好摸底,搞清楚了再提交党委会研究。”分管领导的脸顿时红到耳根。
作为纪委书记,面对类似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站出来坚持原则,顶住压力,表达不同意见,还要表现出“宁可听人前的骂声,也不愿听人后的哭声”的胸襟。
“我们经营活动不容易,钱要花在刀刃上,而且要按规矩用。大家都要担起责任,不能当好好先生。”在党委书记一句“按照纪委书记的意见办!”的提议下,党委会最终否决了该部门经理提交的事项,再一次体现了“从严”的原则。
会后,党委会就此事展开了讨论,研究出台了关于单位设备采购办法的“新规”。
“多一嘴”,成就了一项“台规”,作为纪委书记,纵有万般“委屈”,也就释怀了。(州电视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