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回眸40年·纪检人手记】40年,我与民族地区大发展共成长
2018-12-24 15:37 云上恩施

1978年12月,我出生在湖北利川的一个小山村。为图吉利,取名“书柳”。父亲认为,柳树易栽,哪里插、哪里长。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与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的发展共成长。

求学路,艰难的乘车路

1991年,我考上了全市最好的中学,紧邻县城,单程近百公里。8月29日,天刚蒙蒙亮,我拿着棍子,父亲挑着担子,一前一后,沿着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乐福乡集镇车站出发,赶乘到县城的中班车。

拿着棍子,即可打草惊蛇,防蛇咬;也可打露水,防湿脚。父亲的担子,一头是大米,一头是衣被等行李。其实,还挑着对我的期望。7公里的山路,2个小时步程就到了。开学季,乘车的人真不少,已经是人头攒动,热闹朝天。

车站沿公路而建,紧邻集镇,就一个大坝子,没有棚子,没有屋子。偶尔一辆机动车经过,灰尘扑面。

焦急的等待中,临近中午一点,随着几声大喇叭,中班车到站。急调头,车停稳,门打开,里面座无虚席,却少有人下车(有经验的,中途上车,坐回头车)。你推我拉,艰难地从车门、窗口挤进少许。留下一股灰尘,车走了。

父亲买来一角钱一杯的冰水,第一次喝这玩意。透心冰凉,甜甜的味道,激出些许眼泪。记得那时农村兴赶集,父亲赶集就是我的期盼。每逢赶集回来,总会翻背篓,掏衣兜,找糖果,含在嘴里,甜在心里。

那个年代,到县城,每天就两班车。早班从建南集镇出发,中班从乐福集镇出发。今天无望了。父亲挑起担子,朝建南集镇进发。烈日当空,十分烤人。经过3小时的步行终到达,当晚寄宿在镇粮管所一亲戚家里。凑巧的是,早班车晚上就停靠在这里,早上乘车,便有了优先权。第二天,挤不上车的,成为了他人。

齐岳山是进城必经之地,平均海拔1500多米,曾是出山的“拦路虎”,如今这里风电站云集。经过“三十三道回头线”“九十九道拐”,终于到达目的地。

90年代,无车乘,乘车挤,途中修车,始终伴随。中学期间,3次无奈步行回家,每次徒步15小时以上。有一年寒假,大雪压山。步行到山顶时,感觉手痒难耐,用积雪搓手降温,回到家时,手背裂开,冻疮成战果。

2010年后,沪蓉西高速、宜万铁路、渝利铁路、齐岳山隧道等相继建成通车。出行难,终成历史。

农转非,让人欢喜让人愁

天道酬勤。1998年,终于考上大学,这是全家的大喜事。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有两件当紧事。

一件是需缴纳三千多元的学费。对农民家庭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全家总动员、齐上阵,卖猪卖粮,东借西凑,艰难筹集到位。

第二件是转移户口。那时还是统招统分。大学报到时,要办粮油关系转接,户口迁移,户口可“农转非”。凭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路绿灯。

“农转非”,意味着迈入吃皇粮的大门,这是全家最高兴的。头脑中现在还依稀呈现小时候见到的布票、油票样子。8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煤油、化肥等部分供应紧缺的生产生活资料要靠政府分配,为了几斤化肥指标,村民有时争得面红耳赤。

据说,我的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过来的,已有上百年历史。虽然世代都是农民,但历来重视读书。幺叔、二哥都是老高中学历。二哥是大伯的儿子,对学生十分厚爱,每逢寒暑假,都会专门备上美食,“招待”本家的几名学生。

学海生涯,我的每一个毕业点基本就是教育体制改革关键节点。小学毕业时,由5年制改为6年制;初中毕业时,念中专不包分配;高中毕业时,念大学没有生活补助;大学毕业时,就业推向社会化,也不实行统一分配,“农转非”反而成为了压力。

压力也是动力。从2002年春节开始,就先后到重庆、武汉等大城市寻找工作,寻找自己的岗位。改革往往是综合施策,在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推进。当年,选人用人向基层倾斜,省委组织部招录选调生,通过推荐、笔试、面试、考察等层层选拔,有幸录取,分配到乡镇基层工作,成为我们家近几代第一个“单位人”,“农转非”尘埃落定。

两年后,我的弟弟考入大学。粮油关系、户口迁移均可不转。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增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倍增,“农转非”逐渐淡化。我大学同寝室一同学因未找到固定工作,想回原村落户,“非转农”反而成了难题。

立潮头,甘做改革实践者

不少人认为,当公务员很光鲜,不然,怎么叫“铁饭碗”。其实,光鲜的背后,是艰辛,是付出,是坚守。

甲马池镇(现更名为坪坝营镇)是我工作第一站。镇域面积312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是咸丰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2002年,镇集镇街道长不足300米,政府办公楼破烂不堪,与想象有天壤之别。我被安排住在第五层——顶层唯一的一间屋,不足10平米,应属楼顶通道配套建设之产物。屋内夏天高温半夜难退,冬天低温滴水成冰。尤其是冬天,洗脸帕头晚才用,第二天早晨已凝结成冰,比刀子还硬。

即来之,则安之。报着对工作的热爱、生活的向往,拼命式干活,周末、节假日值班几乎成为“专享”,较快融入环境,工作渐入佳境。

21世纪初,乡镇财政还是分灶吃饭,作为贫困地区、贫困乡镇财力紧张,运转困难。我每月480多元的工资难以及时到位,干部年度考核合格1个月的奖励性工资难以保障。工作半年,春节到,该回家过年了。揣着结余的900多元钱,到达县城,买一部波导手机,所剩无几。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接一年,让我更接地气,淬炼成长。

2002年,参与镇食品公司改制,涉改人员近十人。改制难,难在思想,难在补偿。无数次召开座谈会,家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经周折,改制方案得以实施,改制顺利完成,最后一家乡镇企业成功改制,我镇乡镇企业退出历史。

工作十六年来,先后参加过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制度改革、纪委派驻机构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等等。时而成为改革实践者,时而成为被改革者。我感受到,改革每迈出一小步,社会就前进一大步。大改革推进了大发展,大开放促进了大繁荣。

40年来,在党的政策照耀下,山门洞开,恩施这个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为山所隔、为路所困一去不复返,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5年,90岁高龄的外公外婆来到我家,外婆拉着我的手,连说,“好呀,好呀,党的政策好!这次来,看了城市,坐了火车,你的父母飞机也坐过了,我满足了,你们要好好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恩施州众志成城,正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身处改革开放大潮,唯有高歌猛进,与改革同向、同频、同行。

作者简介:江书柳,男,土家族,1978年12月18日出生于利川市建南镇大青村,2002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恩施州纪委组织部部长。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