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恩施州政府办公室组织几名党员代表踏上了去建始县店子坪村学习王光国同志先进事迹的行程。在前往店子坪村的途中,看着准备的学习资料,浮现在眼前的是前期学习的有关事迹及相关的报道,想的是走进店子坪,学习典型,怎么学?我决定从“看、听、悟”三个字上去着力,期望能感悟一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店子坪村王光国带领村民修的“愚公之路”,如今的水泥路与洋芋河两岸的悬崖古盐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艰难地走在古盐道上,真切的感受到了店子坪村民以前出行的艰辛,深切的体会了“左边石柱河,右边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肩挑背磨像骆驼”。爬上洋芋河对岸,看到的是正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房屋改造的一片繁忙景象,听到的是王光国同志介绍修路的历程和州县乡三级工作组落实省、州、县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规划、进展和未来,晚上宿在王光国并不富裕的家里。
体验式教育行程虽然只有两天,但通过走访、交流、座谈,无论是在店子坪村的改变、变迁中,还是在村民的口中都还原出一个牢记宗旨、不忘初心、至真至纯的共产党员形像。
看到的是热情、执着
王光国同志1994年7月结束打工生涯,回村里当起了村干部,从那时起就一门心思想修路。2002年9月当选村支书后,对修一条经济路、一条致富路就显得更加的迫切。当准备修路的消息传开,面对村民“王光国疯了,那来钱修路?路不可能修成,修成了我就改姓”等等流言、质疑,王光国没有退缩,凭着带领村民致富的热情,凭着不忘初心的执着,凭着“愚公”不愚的智慧,不等不靠,开始了艰难地修路历程。最艰难的时候,觉得与驳岸一起滑入洋芋河就是解脱,但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守有一个人也要修路的诺言,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赢得了越来越多乡亲们的鼎力支持,在历时七年,义务投工15000余个,开挖土石方20000余方,使用炸药10000余斤,雷管1000余发,吃掉土豆20000余斤,修成了一条7.5公里的毛路。如今,洋芋河上桥架起来了,道路硬化了,产结构调整了,老三样的“红苕、包谷、洋芋”变成了“猕猴桃、魔芋、烤烟”新三样,村民收入也从2012年不足2400元到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7800多元。
展现的是责任、担当
王光国同志从带领村民修路到引领群众致富,实现了当初对村民的承诺。无论是面对组织给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村官”等一系列荣誉、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还是面对在2013年考录为国家公务员后的身份改变,他仍然不忘初心,紧紧地把自己与店子坪连在一起,坚持与店子坪村的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始终坚守在最基层,代表最基层百姓;始终保持店子坪人的本色,积极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始终坚持严于律已,“好处让群众先得”,绝不与群众争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形像。
找到的是差距、是动力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走一走,说一说就完了,而是要以先进典型为“鉴”,找到差距,找到压力,把压力转化为建设美丽恩施,建设先进自治州的新动力和源动力。作为州政府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怎么把学习王光国精神与我们的工作结合起来,履行好抓落实的基本职能,为发挥好全州政务运转中枢、参谋助手和后勤保障作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办公室工作要吃得苦、受得累、熬得夜、起得早,要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有时更要担难、担责、担误会,但与王光国同志没有周末,没有朝九晚五,没有节假日,任务就是集结号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宿在店子坪村的当晚,王光国为谈征地拆迁合同工作到晚上一点多钟,早上七点钟同志已经出发工作去了,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是常态。虽然我们工作也很大,人员也少,早上早到半小时,晚上晚下班半小时,周末还经常频繁的加班,但都不能与王光国修路面对的压力、误解、流言相比。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通过对比,去找差距,去找到努力工作的源动力,转变为落实州委决策部署执行力。
来源:恩施州政府办公室 记者 曾东兴
(责任编辑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