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澎湃力量,惊人一跃 ——恩施州改革开放40年经济建设综述
2018-12-13 08:56 云上恩施

40年倏忽而过,成为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40年变化无声,却集聚出惊人一跃的澎湃力量。

1978年,改革开放一声惊雷,激荡大山里的恩施。从此,思想变了,山门开了,腰包鼓了。

1亩地能干出个啥样?对于建始县长梁镇火龙社区居民向良国来说,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解:

40年前,碰上好光景,1亩地年产小麦300斤左右,折合人民币40多元;

如今,1亩火龙玉皇柚,年收入8000多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就像40年前向良国想不到1亩地能挣8000元一样,40年前,没有多少人能预知新中国最年轻自治州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由9亿元增加到801亿元,增长87倍;

4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由1.7亿元增加到831亿元,增长480倍;

40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0.87亿元增加到75亿元,增长85倍;

40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9亿元增加到556亿元,增长113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数据的背后,是观念的碰撞、思想的革新。

时间回到1979年5月,巴东县税家公社杨家坪大队,一场“社员在房前屋后种瓜、栽竹子算不算搞资本主义”的争论,让改革的大潮迅速涌向武陵大山里的恩施。

7月,中共恩施地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主要内容是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部署做好各项工作。这次会议,吹响改革开放冲锋号,恩施从此走向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从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自足到对外开放,发展的活力在不断释放,经济体量在不断扩展。

40年来,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浸润着每一个个体。

来凤县大河镇满店村,村民杨文远满是感慨:“40年前,穿的是粗布,住的是茅草屋,一到年底就揭不开锅。现在,穿的不愁,住的是小洋楼,家里顿顿有肉还不爱吃。”

40年前,“万元户”是杨文远羡慕的对象;40年后的今天,杨文远一家的收入早已超万元。

杨文远生活的改善,背后同样有一组数据支撑:2017年,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9元,比1978年的160倍还多。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

今年初召开的州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将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作为“四大产业集群”之一打造以来,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体量快速壮大。1至6月,全州规模以上硒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51家,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55亿元。

从硒元素,到硒概念,再到今天硒与绿色食品融合迸发出的巨大潜力,恩施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快速扩展,折射出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果说1979年“杨家坪事件”的争论,解决的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那么,这40年的改革实践,回答的则是“怎么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

稻渔共生、绿色富硒、田园旅游,走进利川市南坪乡田园综合体,不同的产业元素在这里交织,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的新景。

“原来大米1斤只能卖3块钱,现在能卖8到10块,每亩稻田养的鱼,能增收1万元。这还不算旅游的收入。”村民牟乐志掰起指头算收入账。

40年来,“鱼米之乡”南坪经历了“单纯种养—田渔共生—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历程,成为山区农业转型的一个例证。

4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发展方式转型势在必行。

农业大州,如何向农业强州转变?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低端的资源粗放,开放如何向高端精深加工转型?

问题不容回避,改革总是要破浪前行。

几十年来,全州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把绿色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培植具有特色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从当初的农林牧副渔,到如今的精深加工、旅游、信息化、硒产品等各种产业形态,几十年来,传统的三产业格局正不断被打破,各个产业在不断融合交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正在我州绘就。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

2017年,全州一二三产业占比为20:36:44,而在1978年的比例是66:15:19。

2017年,全州硒产业产值447亿元,占了州域经济半壁江山。

2017年,全州实现旅游收入325亿元。

今年初,州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绿色发展,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重点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

新时代、新路径,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

9月28日,为期3天的第五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

这3天,世界注目恩施。

一年一度的硒博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硒产品博览交易盛会,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恩施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结出的丰硕成果。

30年前的1988年,一支80余人的党政考察团走出恩施,奔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学习考察。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给考察团带来难以想象的思想冲击,恩施人从来没有对改革开放有如此深切的感受和迫切的期望。

40年来,恩施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从1975年川汉天然气管道公路横贯恩施,到如今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格局,桎梏恩施人走向山外的天堑鸿沟已不复存在。

40年来,伴随着交通格局的不断变化,恩施与山外世界融通的步伐没有停歇。

纷繁复杂的发展,离不开决策者宏观的审视。

今年初,州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形象定位。

“一谷”:“世界硒都·中国硒谷”;“两基地”:全国知名的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三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恩施有什么?优势在哪里?路子怎么走?改革开放40年来,在开放中思考,在思考中融入,成为推动恩施发展的一条思想路径。

恩施要走向山外,世界需要了解恩施。

恩施硒博会、土家女儿会、山马赛……一系列大型活动和赛事吸引了四海宾朋。

恩施州旅游形象广告登陆央视黄金时段,《绿色恩施欢迎你》视频宣传片在香港街头播出,“仙居恩施”形象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向世界展示恩施形象。

4450万人次,这是2017年的全州接待游客数量。借力良好生态和自然资源,蓬勃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是恩施在开放中寻得发展路径的生动演绎。

“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恩施玉露”“利川红”……同样借力得天独厚的资源,一大批恩施知名农业品牌走向山外大市场,被世界熟知。

11月23日,州政府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恩施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企业落子恩施,成为开放的恩施广揽四海商客的一个有力注脚。

40年峥嵘岁月,40年光辉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惊人一跃的恩施,必将迈向新的高度。

来源:恩施日报

链接:http://www.enshi.cn/2018/1213/687167.shtml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龙梅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