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 (记者 周峰)利川市毛坝镇,是著名的竹乡,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竹林。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该镇土法造纸的鼎盛时期,曾有2000人从事这一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再也没有人愿意干这种活了,截至目前,仅有一人还在坚守。
毛坝镇老木村,是一个偏远闭塞的村落,今年60岁的田德科,已经有30多年的造纸工龄了。他这门手艺,也是祖辈传下来的。田德科的造纸作坊,就位于离家500米处的山坡边,放眼望去,山上是一大片竹海。
“以前,老木村家家户户都造纸,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干这一行了。”田德科透露,他有一对儿女,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女婿倒会造纸,可是发不起工资,后来甩手不干了。
“一天可以发60元工资,但不算砍竹子的工夫,如果把竹子也算成钱的话,根本没有赚头。”田德科扳起指头,给小编算了一笔账。他说,“这段时间正好是农闲季节,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据了解,土法造火纸工序繁多。俗话说“七十二道半、捆纸不相算!”从竹海里砍伐嫩竹后,将之划破切块,用石灰发酵两个月,再到水里清洗,然后经过打浆、淘麻、舀纸、压纸、揭纸等多道工序,方可得到一张竹纸。整个过程十分艰辛,费时费力,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每天仅可舀纸1600多张。
据了解,整个毛坝镇原来有2000多人从事土法造火纸,去年还有两人干这一行,到今天为止,仅有田德科一个人还在坚守,土法造纸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
来源:利川台通联
责任编辑:文梦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