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坪镇地处恩施市东北部,是东进建始、北出渝蜀的要塞,318、209国道,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以及在建银北高速纵贯全境,沪渝高速与银北高速在该镇互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白杨坪镇利用其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坚持融合发展,强化产业支撑,立足特色产业、本土风情和本色呈现,把旅游的理念贯穿其中,将农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吸引更多的游客,让城市人更向往。如今,白杨坪镇一天一个样,乡村振兴正在稳步推进。
“每天200多人来基地采摘葡萄,200多亩的葡萄不够卖,现在都不敢在媒体上宣传。”最近,恩施州裕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财很“苦恼”。葡萄供不应求,让刘天财看到了种植葡萄带来的经济效益。站在葡萄基地上,刘天财望着300多亩明年就能结果的葡萄,对前景充满信心。
心系家乡,返乡创业。1984年,20岁的刘天财离开鲁竹坝村踏上3年的求学路。学成之后,他进入恩施州建筑安装公司,从小工做起,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在恩施市建筑行业赢得一席之地,个人资产累计达4000万元。带着浓浓的乡情,2015年,刘天财返乡创业,并创建恩施州裕登农业有限公司和恩施市英财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以白杨坪镇鲁竹坝村白果园组为核心,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倾力打造集葡萄种植、加工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乡村面貌落后,城里人不愿来。刘天财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刘天财的带领下,村民开山辟路、修园建房、引水修池……如今的鲁竹坝村葡萄成片、绿树成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昔日沉寂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换新颜。
现在,合作社有社员70名,带动周边农户116户,其中贫困户40户。白果园组村民95%以上都在种植葡萄,葡萄种植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我在合作社工作每月拿3000多元的工资,脱了贫,今年我发展10余亩葡萄,明年就会有收成了。”贫困户熊世碧看着葡萄带来的经济效益脸上笑开了花。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首位。
葡萄产业只是白杨坪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镇坚持“一体两翼”(以茶叶为主体,以生猪和林果业为两翼)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镇由过去1.6万亩分散茶叶基地发展到现在的6.6万亩连片优质茶叶基地,今年年底预计达7万亩。同时,围绕富硒、有机元素,推进茶叶全域绿色化建设,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建成银杏基地8000亩,黄金梨、桃园、葡萄、杨梅基地3000亩,计划建成油牡丹基地2000亩,目前已发展1000余亩。积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建成全州设备一流的旺农生猪养殖场,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鼓励发展生态特色养殖,黑猪、绿头鸭、竹鼠、豪猪、蛇等特色养殖异军突起,并搭建起“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供销一体,借电商平台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该镇引进集群e家、淘实惠、裕农等电商平台,建成电商村级服务站18家。积极组织大户、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对接,全镇上线茶叶、黑猪、土鸡、豆皮等本地特色农产品44种,“互联网+”正在成为“白杨特色农产品进城”的重要窗口。
非遗传承助力文化振兴
“咚咚锵咚锵……”随着锣鼓声铿锵响起,舞台上的演员长袖翻飞,舞姿翩翩。在白杨坪镇孟永香家的院落里,当地农民演员正在上演新剧目《传奇找龙坝》,一场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灯戏演出徐徐展开。
传统灯戏起源于四川,于清乾嘉年间由重庆梁平一带传入恩施,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电视、网络等占据人们大半休闲时间的当下,灯戏已远离大众视野,并沦为“尘封的记忆”。然而,白杨坪镇的古稀老人孟永香,在几十年的岁月里始终将其视为一种追求,灯戏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73岁的孟永香自幼热爱文艺,7岁时便跟随民间艺术大师廖南山的师傅——灯戏创始人之一的唐世东学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孟永香被当时的县文化馆从学校相中,学习唱戏和跳舞。一年后,廖南山将她从县文化馆“抢”回乡里,自此,她开始以灯戏表演为主的艺术生涯。
在孟永香60多年的灯戏表演生涯中,逢年过节,都要为乡亲表演灯戏。如今,孟永香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戏代表性传承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在当地很有名望。2007年8月,全州举行民间艺术大师座谈会,孟永香等民间艺术大师受到州领导的接见。她还收了7名弟子,令这一民间文艺有了传承人。
据了解,1952年和1954年,洞下槽村灯戏班《山放羊》剧组和《神狗打柴》剧组先后两次代表恩施地区赴省参加中南六省业余戏剧汇演,省戏剧界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恩施灯戏”,两剧目被定为传统代表剧目。该镇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灯戏班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目前,恩施灯戏剧已发展到112个,主要由灯戏固有剧目(79出)、“风绞”类演出剧目(17出)、移植改编剧目(6出)、解放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10出)四个部分组成,剧目有《山放羊》《洞宾点单》《拦算》《庙会》等。
走“旅游+”、“生态+”的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白杨坪镇充分利用熊洞片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以茶旅融合为依托,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对熊洞片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目前,熊洞片区田园综合体的详细规划已全面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建设田园综合体是挖掘熊洞片区景观资源优势,着力建没集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乡土风情、民俗文化、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合理开发利用熊洞片区农业资源,建设将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的田园综合体;挖掘熊洞片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突出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建设富有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白杨坪镇负责人表示,田园综合体的建成将带动该镇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周边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最佳去处,让城市人更向往乡村的生活。
一片片茶园、蔬菜基地的建设为熊洞片区的产业发展铆足劲。熊洞片区现建有成熟的茶叶基地1.6万多亩,人均茶叶面积1.5亩,产值8000万元以上,拥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一家,茶叶市场主体八户,通过有机认证的基地500多亩,绿色认证的近1000亩。以市场主体带动农户种植蔬菜,前有三家市场主体在片区租地800多亩,带动周边农户100多户种植绿色蔬菜,目前,效益非常好,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让洞下槽村变成旅游观光的胜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之后,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这里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农家生活,带动当地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农文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阳家寿说。
“我们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白杨实践,谱写白杨乡村振兴的华丽乐章。”白杨坪镇党委书记张金元对乡村振兴信心满满。未来的白杨坪镇将建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富硒产业特色小镇和全域旅游名镇,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最终实现产业振兴、乡村美丽、农民富裕。
责任编辑:文梦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