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巴东县移民局:科技培训让库区产业硕果满枝
2018-10-23 17:21 云上恩施

金秋十月,柑橘累累。

日前,我们在巴秭交界长江岸边的巴东县东瀼口镇绿竹筏村看到,来自恩施、重庆及周边集镇水果市场的收购车辆已开进了橘园,满车满车的鲜橘子运往时令水果消费市场。不少橘农正在采摘橘子,村里柑橘大户王大明告诉我们:今年他家的6亩柑橘可采收4万斤,收入8万多元。

据了解,绿竹筏村16个村民小组2452人,仅柑橘板块1500亩。2014年以来,由巴东移民局组织培训机构在村里开展柑橘实用技术培训6期580人次,让橘农掌握了柑橘栽培技术要领,同时指导村里成立了“巴东县绿竹筏村横梁子柑橘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28人,58个大户参与,聚集能量,捆绑入市。2016年全村柑橘产量180多万斤,收入300多万元,其中柑橘产5万斤收入10万元的2户,3万斤收入5—6万元的5户,1万斤以上收入2万元的不下20户。

“这得益于移民培训给我们请来了张世林、焦国柱几位好柑橘专家,村里大部分橘农学到了技术,尝到了甜头。”村里支书税明东见到笔者说。



2016年秋,游人在巴东县绿竹筏村横梁子橘园橘园采摘。

今年七月,巴东县移民局在全省2017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工作绩效考核通报为优秀县市。

截止2018年9月,国家累计下达巴东县2011年至2016年度三峡后续工作教育培训与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资金计划3620万元,已全部安排到项目,培训实施基本结束。累计培训大中型水库移民群众18373人次。

一、规范培训“七有”流程

为了确保培训资金真实、科学、有效和安全使用,真正让培训效果体现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科技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我县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培训机构,通过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具备人社部门批准、民政部门注册等相应资质的职中、农兴、联正等9家培训机构,凡年检合格者,可以承担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技能培训工作;鉴于资金流量大、任务重、管理严、要求高,由县移民局、县财政局行文明确县内相关部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和承担相关技能培训工作,为所实施项目的责任单位。二是强化监管职责,县移民局与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巴东县大中型水库移民技能培训实施管理细则》(巴移发〔2016〕2号),明确项目主管部门、监督部门、承训机构的职责。三是强强联合培训,以培训机构(单位)为主导,推行校企联合、校社联合、校校联合,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等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四是明确 “七有”流程,即有项目申请、有实施方案、有培训合同、有培训台账、有安全措施、有资料档案、有验收结论。基本达到了管理规范化,工作程序化的要求。



2018年3月5日,移民局组织弘文职校在溪丘湾乡龙船河村、月明垭村开展柑橘、实用技术培训。

二、坚持“三个一”的培训标准

我们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尽最大努力实现开一个培训班,就安排一人跟班全程监管,同时,采取巡回检查、不定期抽查和跟踪督察等方式进行监管。严格要求各培训机构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培训,实施中不得擅自变更培训内容、减少培训课时或降低培训标准。要求做到“三个一”,即课时一天不少,人员一个不缺不假,教学内容一课不漏。实践证明,加强培训监管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



2016年12月,移民局组织财政、农业、林业、人社等部门在联正职校开展培训验收。

三、严格资金风险安全管理

为确保三峡后续专项资金使用安全,培训项目实施中不预拨专项补助资金,在培训项目完成教学任务、资料整理完毕后,由承训单位自验合格后,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县移民局组织县财政、县人社等单位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验收组对培训项目的真实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等三个等次分别进行考评。未能通过验收的,不拨付专项补助资金,由承训单位自行承担相关责任和损失。



2016年8月,县移民局、县科协组织易达农业在信陵镇青岭村开展稀植搞产油菜实用技术培训。

四、围绕产业扶贫做培训

官渡口镇沿长江巫峡岸边一线13个村,2006年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板块经济不下3万亩,8年不开花不结果,群众戏称板块经济项目给他们搞的全是“公子树”,果农怨声载道,骂娘要砍柑子树。带着这一技术难题,县移民局、县联正职校2014年6月,针对后山村1280亩柑橘开展科技培训,请来从事柑橘数十年研究的农艺师张世林、胡宗山、向仕贡、焦国柱、赵维祝5名县内知名柑橘专家到现场会诊,又从村里选了80名种有柑橘的村民进行理论培训,开展技术会战。 接着,由联正职校组织农业柑橘专家按季节、时令深入农家田间地头开展技术跟踪指导服务。请专家为他们定时开“药方”,按时令季节开出剪技、保花、保果等技术难点“处方”,果农们“照本宣科”。 2015年11月12日,我们在村里看到果农徐龙和村民们种了8年的柑橘树结的椪柑干抓连柁,他们舍不得蔬果连树都压弯了腰。 培训这几年,对紧邻后山村的官万公路沿线的四季坪、马家、百家垭、茅坝、大坪、碾坪垭、水洞溪、东坡村、西壤口村、沙坪村、巫峡口村等13个移民村,通过技术培训“办点示范”的辐射效应,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再就是2014年至2017年,连续4年在东瀼口镇羊乳山村累计开展移民技能培训4期400人的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学员代表到宣恩伍家台茶叶基地和恩施六道茶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农民。如今走进羊乳山村,放眼望去,公路两边,山坳间,山坡上,一块田地连着一块田地尽是茶树,漫山遍野,青葱翠绿,蔚为壮观。据介绍,经过近几年发展,结合680亩老园改造,该村18个组除2个组种柑橘外,其余16个组均种植茶叶,面积3200多亩。2017年,该村鲜茶叶出售近9万斤。仅此一项,收入突破3万的村民有2户,突破2万的有9户,1万元以上的30多户,5千元以上的50多户。

在这里,还有一个群众特别欢迎,既普通实用又简单易学的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还不得不说。那就是“油菜树”科技扶贫增收培训:我局与易达聚农专业合作社2015年在三峡库区6个乡镇10个村,开展了10期1200人以“油茶树”和黑色杂粮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记得那一向阴雨绵绵,有的村子条件差、场子窄,没有培训场所,没有座椅,但不管条件有多简陋,只要找个大场坝,他们带有一张可以容纳120人的大塑料油布,四个角往树上弋栓,把拖在车上的120个小圆凳朝地上一摆,村民9点半就进场,听老师讲课,场场爆满。村民黄宗学2014年试种的一亩稀植油菜收菜籽687斤,基本上比老品种油菜产量翻了一番,也就是说亩产收入增加了800-1000元哩。如果将菜籽直接进入乡村小作坊加工榨油,一亩可增收1112元-1277元。



2016年,移民局组织巴东民族职业高中在溪丘湾乡平阳坝村给乡野农业企业员工培训。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又在蔡家、青岭、张家坪、杨柳、堆子场、东门山等6个村规摸开展科技培训,实施技术扶贫扶智,培训农民667人。按季节分时段5次进村送种子、送农药、送肥料、送技术,请来专家、教授,进农村、下大田,把科技推广普及到田间地头。2017年5月15日上午,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州农科院组成的专家组,在县政府组织的科协、农业、教育、财政、扶贫和移民等10个部门的现场观摩下,对官渡口镇碾坪垭村村民种植的 “油菜树”( 稀植油菜)进行抽样测产652.26斤/亩,比常规品种植油菜增产60%-1倍,亩平可增收1000-1200元。这个科技培训项目推广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实行规模种植,集中热能“造太阳”的巨大科技力量,让不少种植农户实实在在的品尝到了科技增收的甜头。

(来源:巴东县移民局)

通讯员:黄家禄

责任编辑:吴垚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