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面朝黄土,手牵群众。
近日,记者先后来到州纪委监委驻兴安村和洞塘坝村扶贫工作队,在实地采访中,感受两支队伍作风“实”足,地气十足。
烈日下的“黑泥鳅”
8月6日,来凤县百福司镇兴安村驻村第一书记秦战双和州纪委监委驻该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赵诗伟正挨家挨户进行卫生检查。
正午的阳光晒在身上像火燎一般,二人都没有戴草帽,黢黑的脸格外显眼。走近一看,发现他们的手臂比脸更黑。
秦战双驻村以前在州纪委监委信访室工作,天天和电脑打交道的他戴着一副眼镜,皮肤虽说不上多白净,但绝对与黑搭不上边。赵诗伟驻村扶贫之前,肤色是正常的古铜色,离如今的“煤炭黑”还差着好几个档次。
“正是太阳毒辣的时候,他们俩几乎天天在外面跑,能不晒黑吗?”兴安村“尖刀班”队员余庆说。
入夏之时,州纪委监委驻兴安村“尖刀班”决定进行卫生评比活动,全村150多户,他们每户进行了3轮卫生检查,入户超过460户次,天天走在烈日下的尖刀班队员晒成了“黑泥鳅”。
也就在8月6日,州纪委监委驻来凤县百福司镇洞塘坝村“尖刀班”队员谭玉珑正在该村十二组公路硬化工地。烈日下,他也没有戴草帽,黢黑的脸比常常下田刨土的当地村民还要黑。
他也是被晒黑的,从6月初“尖刀班”在该村启动9条入户公路硬化建设以来,他几乎天天被“晾晒”,连到近在咫尺的屋檐下乘凉都是奢侈。
硬化公路,测量先行。洞塘坝村东面流向怯道河的水量很大,原有路面没有设计排水设施,水经常漫到田里,每逢大雨,大部分田土都要被淹。为确保测量准确,每测量一个地方,都要求一名村干部、一名群众代表、一名尖刀班成员到场。
3月底的一天,谭玉珑在关龙沟进行实地勘测,发现这里地势低洼,没有排水设施,只要下大雨,水就会顺着公路流。他现场拿出卷尺测量路面宽度和原有水沟的深度,通过测算,决定在此处加一根800毫米粗的涵管,并增设存井一口。
勘测进行了两天,每天都是清晨7点出门,晚上8点才回村委会。第一天,他走了4万多步;第二天,他走了3万多步。
接下来就是修路。谭玉珑时刻待在工地上,既监督工程质量,又便于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
6月28日,十二组村民覃长健因为公路建设排水影响了自家鱼塘,拉着谭玉珑请求解决。谭玉珑立刻找到了拥有旁边田土的村民覃长现,经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覃长现答应让覃长健在自家水稻田边开一条排水沟。
工地上,这样的小问题几乎每两天就会出现一次,谭玉珑都及时解决。
如今,该村十二、十三组的入户公路已硬化完毕,而16名“尖刀班”队员也成了“黑泥鳅”。
本来就比较黑的谭玉珑更黑了。“晚上走在街上,他硬是黑得和夜色融为一体了。”谭玉珑的妻子刘艳说。
暴雨中的守护者
7月4日晚,来凤县百福司镇突降大雨,降雨量达157毫米,将小河变成了大河、路面变成了河面。
7月5日凌晨3时50分,州纪委监委驻洞塘坝村“尖刀班”队员郑冬生接到四组贫困户周炳友的电话。
“郑同志,我搭建的棚子被大雨冲坏,里面的家具都被砸坏了,我手机快没电了,不晓得怎么办了。”周炳友的语气相当着急。
“老周,你别着急,我们马上过来……”郑冬生话还没讲完,那边的电话已经挂了。
郑冬生心想该不会是人被砸到了吧。赶紧爬起来,敲开了“尖刀班”副班长张品军的门:“周炳友的棚子被大雨冲坏了,电话还没说完就关机了,我们赶紧过去看下。”
凌晨4点,两人摸着黑,顶着暴雨来到周炳友家。入眼一片狼藉,因危房改造而临时搭建居住的三间棚屋塌了两间,一地水泥砖块,被砸坏的家具和部分遮雨的胶纸散落在旁边,周炳友一家三口正在将家具搬至未漏雨处。
周炳友和老母亲舍不得辛苦积攒置办的家具,不肯先离开躲避。郑冬生和张品军只得帮他们抢搬家具。
凌晨5点多,终于搬完所有家具,并对几处隐患进行了简易排险,两人才长舒一口气。此时他们浑身上下没一块干的地方,既有雨水,也有汗水。
下午3点多,“尖刀班”8名成员再次来到周炳友家中,送来了胶纸,帮助周炳友对临时建筑进行加固,对房屋周边水沟进行了清理。
这时已是下午4点多,“尖刀班”队员葛剑对张品军说:“十三组还有部分沟渠被堵,今晚还要下雨,咱们有8个劳动力,大家一起去帮忙挖下。”
随即,8名队员又赶到十三组,帮群众清理了堵塞的沟渠。
“驻村干部这样干工作让我感动,我要为你们点赞。”十三组农户覃文兵看到“尖刀班”成员有的撸起袖子,有的光着膀子,一锄头、一铁锹地干得汗如雨下,深受感动,当即拍了小视频,发到洞塘坝村村民微信群中。
工作中的烟火气
“路通了!二组通公路哒!”5月23日,兴安村二组通公路的消息传遍了全村,远近的乡亲都赶来瞧一瞧,热闹的场面如同在集镇赶场。
这条公路不长,只有800米,但这800米硬是“梗”了60多年。
60多年来,村民出行全靠一条不足一米宽的泥泞小道,走到村委会需要40分钟,赶场要走几公里路。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村公社计划修一条连接到村委会的砂石路,最后因为工作难度太大,不得不搁浅。十几年前,村委会再次计划修通这条入户路,也要来了项目资金,最终还是搁浅。
“有的人不同意占地,有的人要求改线从自家门口过……”村民彭祖银说。
每次提议修路,都会出现各种意见“烩一锅”的情况,但这一次不同了。
“修路我支持,但占地我不同意。”2月初,秦战双和“战友”赵朝阳又一次来到二组村民彭祖权家,磨破了嘴皮,还是没能做通其思想工作。
彭祖权多在孩子家居住,在老屋待的时间较少,占地会影响他的土地租金收入,所以不同意。东家有东家的理由,西家有西家的道理,像彭祖权这样的工作难点,在二组有很多。
做群众思想工作,先得和群众打成一片。听说老彭平时爱整几个小菜,秦战双和赵朝阳自掏腰包在集镇上买了一条鲢鱼,亲自下厨,约老彭来“尖刀班”食堂小聚。
三次小聚后,老彭和秦战双、赵朝阳熟络起来,放下了心中的疙瘩,三人成了朋友。
真情换来了老彭心态转变,1个月后,老彭不仅答应了占地请求,还主动将自家的烤烟房和沼气池拆了,支持修路。
当把十余户群众的思想工作做下来,秦战双和赵朝阳多了十几户朋友。“做农村工作,方法很重要,一定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秦战双说。
读书时,秦战双就是尖子生,尤其数学成绩优异,是个标准的“理科男”;驻村前,秦战双一直和文件打交道,颇有点书生的儒雅气。
两年驻村下来,秦战双变了:500多公斤的石制水缸,他帮着群众抬过;随便走进一名群众家中,他都可以和家里的主人“摆龙门”……
谭玉珑的变化刘艳深有感触:“以前下班回家后说的都是工作上的事,现在经常扯点家长里短,更有人情味了。”
富有人情味,才符合基层群众的口味,这就是工作中的烟火气。
【作者:何冶 、马燕玲 责任编辑:刘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