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新华网、湖北日报等媒体以《咸丰被授予“中国南剧传承研究基地”》为题,报道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咸丰县“中国南剧传承研究基地”牌匾。
授牌仪式现场
南剧,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恩施州地方戏五朵金花之首,深受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苗族等各族人民群众喜爱。2008年6月7日,南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9月28日,由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大型南剧《唐崖土司夫人》首次公演,在国家、省各类戏曲大赛中频频获奖。
8月16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原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原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一行来咸考察指导南剧艺术传承保护工作,并授予咸丰县为“中国南剧传承研究基地”。
吴江一行对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要求咸丰县进一步把土司文化元素融合到南剧中去,使唐崖土司文化更具体化、形象化、更加深入人心,起到更好地宣传唐崖土司、宣传咸丰的作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抓好南剧普及和宣传,不断适应南剧发展新形势新变化。
当晚,吴江一行还观看了大型南剧《唐崖土司夫人》。
《唐崖土司夫人》剧照
在南剧发展史上,咸丰县自始至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咸丰县1954年成立咸丰县南剧团,2012年更名为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全国仅存的两个南剧剧团之一,几代人从未间断过咸丰南剧的传承创新。
咸丰县通过保护项目非遗陈列馆(室)的建设、戏剧代表性传承人个人折子戏、复排剧目管理等,编辑出版了民歌集萃《唐崖乡音》《南剧传统剧目手抄本十卷》等非遗成果著作及论文,全面推动传统剧目的深度挖掘整理和复排,广获群众好评。坚持把保护优秀民间艺人、重要艺术形态传承人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源头性、根本性措施。做好民间艺人“传帮带”,不断壮大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来源于群众、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文化队伍。
加大培养南剧后备人才力度,已累计培养了南剧后备人才120余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南剧艺术传承保护的主力军,部分学员曾获得过国家、省、州级奖励。2014年定向培养学员25名,为南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咸丰县创作演出的100余个大小剧目中,有5个获国家级奖励,12个在省级获奖、40余个在州级获奖。新编南剧《绣花情缘》获“全国第六届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入选剧目奖”,大型南剧《女儿寨》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
通过各剧目的演出,挖掘了一批优秀的南剧传承人。南剧演员潘华明、杨理理同时荣获湖北省戏剧表演最高奖项“第十一届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退休南剧演员杨道运先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剧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州文体新广局 责任编辑:童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