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富“口袋”还要健“脑袋” ——州农业局驻巴东县上李坪村“尖刀班”扶贫纪实
2018-08-07 10:00 云上恩施

蔬菜种植大户郑远友在田间采摘黄瓜、茄子。(图片均由记者 荣 丹 摄)

村民给“尖刀班”班长李明伟竖起大拇指。

今年7月以来,一条长2.5公里、宽5.5米的村级公路从野三关青龙桥片区向上李坪村拓宽延展开来,州农业局驻村“尖刀班”7名成员不停在路上来回奔忙。这条路计划在今年11月底完工,工期紧、任务重,修路和脱贫攻坚一样进入关键期。

修通村级路也是打通村民心路的历程

要致富,先修路。以前,上李坪村446户1300多人的出行始终是个难题:“泥巴路,窄又窄,弯多又弯急,要到镇上走脱皮。”

为了打通村级公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州农业局驻村“尖刀班”筹集资金320万元,用于修通从青龙桥片区到三斗坪村委会的通村路。州农业局副局长、驻村工作队常务副队长、“尖刀班”临时党支部书记杜方平在修路过程中感触颇深,修路得到大部分村民的理解和感恩的同时,还有少数村民不理解。

今年1月23日,上李坪村八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的张丽丽给杜方平写了一封感谢信:“我21日到家的时候,看见延伸到家门口的马路,有些惊喜,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家门口有马路的情景。以前,修一条路对我们来说,好像遥不可及……”

杜方平捧读这封信,感觉“尖刀班”的汗水没有白流、付出得到认同和赞扬,欣慰之情溢于心头。

可后来发生的事,就让他的这种感觉变得五味杂陈了。

进入7月,五组的黄某因为电线杆迁移占地的事,致使修路难以进行下去。“尖刀班”成员轮番给他做思想工作,还是不行。

“老杜出马,一个顶俩。”7月26日,杜方平刚给自己打完治糖尿病的针,拔下针头赶到黄某家协调,反复讲政策、讲道理、讲人情世故,终于把他的思想工作做通。杜方平怕他反悔,还与黄某拉钩发誓。

修通一条村级路也是打通村民心路的过程,这对于有着二十几年农村工作经历的杜方平来说,也显得并不轻松。

打通村民心路、转变村民思想观念的工作最为艰辛复杂、过程漫长,不磨破一张嘴、晒脱几层皮、踩烂几条路,难有收获。“尖刀班”的几位年轻人——李明伟、吴波、曹允涛等人,常常夜里哈欠连天地通过手机视频和幼小的孩子打招呼。那边一声牙牙学语的“爸爸”,足以融化掉他们所有的劳累和所受的委屈。有的一家分居多地,每次碰到这种场景,杜方平心里总不是滋味。

7月30日,十三组村民张周才在漆家湾修路现场主动为工程队砍线路。他家的田土和山林因修路占了不少,庄稼也毁了一些,张周才先前对修路有所抵触。看到“尖刀班”不顾天晴落雨、不管白天黑夜地四处奔波,修路、修水池、危房改造、整修文化广场、扩建村委会活动室、发展支柱产业、解决村民纠纷等等,每一样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动情地说:“‘尖刀班’来了就是不一样,他们确实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的工作不支持怎么行!”

去年至今,“尖刀班”在上李坪村硬化通组公路10公里,打通断头路和新修产业区间道3.5公里,整修通组公路7.9公里。

路好走多了,村民出行方便了,心里的疙瘩自然解开了,矛盾也自动消失了。

产业发展长中短结合让村民眼前与长远兼顾

进入8月,上李坪村一块块辣椒地进入收获季节,青线椒、红线椒、芜湖椒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感和幸福感扑面而来。

该村八组辣椒种植大户赵吉勇家,许多人正在给辣椒过秤、记账、装箱,忙得不亦乐乎。老赵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有卖辣椒的农户打给他的,也有集镇上收辣椒的老板打给他的。

今年3月,赵吉勇带头成立了恩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参加合作社的有70多户,其中贫困户有44户。

老赵自家今年种了23亩辣椒,又遇上辣椒行情看好,刨去成本,他家今年辣椒纯收入就可以达到12万元左右。这情势,让老赵整天都是笑呵呵的。

“尖刀班”班长李明伟告诉记者,上李坪村贫困户有208户65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9.1%,通过努力至去年底已脱贫104户,今年要预脱贫47户。“尖刀班”把产业扶贫作为上李坪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建立起可持续扶贫机制,确立了短、中、长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

短期以辣椒、大蒜、马铃薯等种植业为主。该村今年新建立短期特色产业基地1050亩,其中辣椒350亩、巴东大蒜200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300亩、玉米制种基地200亩,覆盖了所有贫困户。“尖刀班”成员柳文录在州农业局蔬菜办工作多年,术业有专攻、经验丰富,工作有了大舞台,经常进村入户做技术指导。

这些当年可见收益的项目,可帮助全村人均增收3200元。

为确保贫困户脱贫后“稳得住、不返贫”,农户增收可持续,“尖刀班”把收益期较长(3至5年)的贝母、大黄作为中期产业培育。目前该村种植贝母300亩,计划今年再增300亩;新发展马蹄大黄100亩。为谋求管长远的致富门路,“尖刀班”把漆树种植、生漆制品加工作为该村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长效主导产业来抓。该村2014年种植的漆树林,一棵棵人多高的漆树迎风招展,主干笔直高挺,树冠如伞。再过3年,这些“摇钱树”就会流金淌银,按现在的生漆价格测算,一亩漆树纯收入可达7000元。

脱贫的关键是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和激发内生动力

杜方平告诉记者,脱贫攻坚难就难在村民长期以来传统思想观念难以改变。等靠要、因循守旧、以贫为荣、优亲厚友、相互攀比、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等思想观念,在一些村民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颇有心得地说,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引导和教育群众,以群众监督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制胜法宝。

为了践行好群众路线,今年4月26日,“尖刀班”聘请了16名村民担任义务监督员,加强对村务党务财务的民主监督。受聘村民也乐于当好精准扶贫的监督员、惠民政策的宣传员、连通民心的信息员。

正人者必先正己,“尖刀班”首先对“灯下黑”进行纠正。去年7月29日,根据房东一家的收入情况,“尖刀班”不惜“得罪”租住的房东,取消了房东一家的贫困户资格。“你们住在我家里,不看僧面看佛面,还把我的贫困户资格取消了,你们到别处去住。”房东夫妇甚是生气。

为了得到房东的理解,“尖刀班”坚持以群众教育群众的办法,他们讲了野三关镇另一位村民的故事。那位村民不知道自己被评为了贫困户,村干部上门通知她,她说:“这又不是么子光荣的事,我好手好脚的才不当贫困户呢!”那户村民立志不当贫困户,村里只好把她一家取消了。房东夫妇不再以贫为荣,双方和好如初。

这一“取消”,取得了威信,赢得了民心。“‘尖刀班’办事公道,不拉关系,不讲人情,作风过得硬。”不少村民议论纷纷。

现在很多青壮年村民在外打工,过几年十几年,当他们老了、不能打工了怎么办?会不会返贫?“尖刀班”一直在为村民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考。

上李坪村有种植漆树的历史,气候、土壤也比较适合种植漆树,漆树生长7年可见收益,而且劳力要求低、经济效益高。“尖刀班”决定把漆树产业作为远期产业来谋划,为村民人均发展一亩漆树。

种漆树,7年才见收益,吃饭怎么办?到时候卖不出去怎么办?村民顾虑重重。

“尖刀班”少不了要磨嘴皮、跑“冤枉路”。坚持群众路线,发挥村里能人的引领带动作用,让村民眼见为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2014年,该村九组返乡能人谭定明把140余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荒山林地,从外面引进优质漆树种苗,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自己在外村和本村发展了400亩漆树,昔日荒山变身“绿色银行”。

“他那么聪明的人,都敢种几百亩,我来搞几亩试哈,这个可能还真搞得。”有村民心动了。一个接一个村民心动,老百姓有了内生动力,上李坪村今年发展了700亩漆树,明年计划再增加500亩,人均近1亩。

到时有专业合作社订单保底收购,这又为村民吃了颗“定心丸”。

“等到现在打工的青壮年返乡定居,漆树早就获得收益了,他们养老也有指望了。”驻村第一书记吴波欣慰地说。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牟凡

http://szb.enshi.cn/esrb/html/2018-08/07/content_114500.htm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