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他是排头尖兵。在单位,他是业务骨干。如今,在驻村工作这个全新的岗位上,他又将呈现怎样的一面?
日前,在来凤县旧司镇小河村,州气象局驻村“尖刀班”成员张才敏,向记者分享了驻村工作的苦与乐。
图为张才敏在为村民送材料的路上。(资料图片)
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河村是典型的库区移民村。2017年,州气象局“尖刀班”进村时,全村15个组,还有5个组没有通路,村民人均只有两分耕地,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老百姓等、靠、要的思想如何破解?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强化?党群干群关系如何密切?一个个问题,摆在“尖刀班”面前。
工作无头绪,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这个时候,天性乐观的张才敏给团队加油打气,他总是信心满满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各项工作要打开局面,首先得掌握实情。“尖刀班”拿着村民名册,逐户走访调查。刚开始,大山里走访,上山下山,让年纪大的工作队员有些“吃不消”。上山时,当过兵的张才敏总是走在最后面,时刻提防着前面的人会跌倒或滑下来;下山时,他又是走在最前面的一个。
库区交通状况十分糟糕,有时一走访就是一整天,52岁的张才敏从来没有说过一个“累”字。晚上刚回驻地,整理完资料,有一手好厨艺的张才敏会做两个拿手小菜,给大家解解馋。
就这样,“尖刀班”克服各种困难,在3个月内建立起贫困户档案,并一户一册制订针对性的帮扶方案。
爱心助学
张才敏坚强、倔强。可这个刚强的男人,在入户走访时,时常会流露出内心被触动的一面。
一次,他到十五组特困低保户杨顺安家走访,正碰上杨顺安的女儿杨林敏放假。
两间不大的木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物件。卧室里只有一张床,被子早已破烂不堪,散发着一股霉味。在另外一间堂屋兼厨房里,因为没有书桌,杨林敏靠着一个小凳子写作业。身旁,就是为她患癌症的母亲预备的棺材。
眼前的一切,让张才敏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杨顺安家出来,他很久没有说话。周末,回到局里的他,立即向局领导汇报了杨顺安一家的情况。在州气象局领导支持下,“尖刀班”筹资6000多元,为杨顺安家修缮房屋,购置生活用品和课桌,极大地改善了他顺安家的生活条件。
梁园是贫困家庭孩子,与年过花甲的奶奶相依为命。2017年,梁园考入恩施职院,正当祖孙俩为学费发愁时,张才敏牵头在同事和朋友中募集4500元。当善款送到梁园手上时,祖孙俩激动不已……
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让小河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能读上书,不争名利的张才敏给自己封了个“官”:“小河村爱心助学大使”。村里哪个家庭因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他都会记在心上,一有机会,就通过战友群、朋友圈寻求各方支持。
在张才敏带动下,州气象局机关不少干部加入捐资助学队伍中,一些企业家也来到村里开展助学公益活动。
为民情怀
“尖刀班”成员刘克怀说,在张才敏身上,时刻体现着为民情怀。
张才敏在走访中发现,十二组年过六旬的姚桂香与患病的儿子一起生活,家境十分困难,可她家并没有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有关情况后,张才敏多方奔走,将姚桂香家新增为贫困户,还主动将其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
在姚桂香家,时常能看到张才敏帮扶的身影。老人有发展生产的愿望,考虑到她家没有地,张才敏帮助制订了发展养殖业的生产计划。去年,姚桂香饲养生猪5头,加上政府奖补资金,全家收入近万元。
“尖刀班”人手紧,个个练成了多面手。张才敏不仅是“尖刀班”成员,还兼职司机。因为爱好摄影,他成了推介小河村的形象大使。在他的朋友圈,除了平时入户走访的工作照,就是小河村的风景美图。
一年多来,张才敏和州气象局驻村“尖刀班”已经把根深深扎在了小河。一位“尖刀班”成员写道:“山奇水秀,站在河畔的山峦,极目处,小河之美,不是乡愁,是天上景……好想为我的小河添一缕光。”
如今的小河,路一天天变好了,产业也有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不禁让记者感叹:张才敏和驻村“尖刀班”不正是照亮小河的一缕阳光吗?
来源:恩施日报
链接:http://www.enshi.cn/2018/0727/656429.shtml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