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茶园,
采茶拍照,
茶社品茶......
在恩施市的茶乡、茶园,随时可看到游客的身影。良好的生态,孕育出好茶,一片茶叶带出一个支柱产业,恩施市预计今年投产茶园面积可突破30万亩,总产值可达20亿元,综合产值可实现45亿元。
白果桑树坝茶园。
经济新常态下,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近年来,恩施市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全力推动旅游服务业、城市建设、有机农业和生态工业“四升级”,舞活生态经济龙头,生态经济“换挡提速”。
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芭蕉侗族乡生态有机茶园 谭远斌摄
6月,恩施市红土乡的稻池在蓝天映衬下,释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短短三年,稻池村“华丽转身”,从“一塘浑水”蜕变成为“稻香天池”,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该村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村民发展漆树3000多亩,水果500多亩,带领村民走上一条绿色发展之路,4000多名过去吃“煤炭饭”的村民端起了“绿饭碗”,吃上“旅游饭”。
屯堡乡花枝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优质茶叶,以村地名命名的“花枝茶”如今畅销省内外,全村95%的农户种上了茶叶,实现了持续增收。
短短几年,恩施市的芭蕉侗族乡、屯堡乡、白杨坪镇等一批国家及省级生态乡镇面貌日新月异,高拱桥、二官寨、麂子渡等一个个省级生态村发展翻天覆地,发展生态产业,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走上脱贫致富路。如今,漫步恩施乡村,房前屋后井然有序,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正以崛起之势,在武陵腹地绽放光彩。目前,恩施市已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91个。
坚持文旅融合,做活生态经济,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大峡谷、梭布垭、清江画廊、土司城等景点越来越红火,“旅游+”持续发力遍地开花。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恩施市接待游客2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19.7%,实现了旅游经济开门红。
依托生态优势,恩施市各类特色产业基地超过120万亩,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恩施玉露”入选“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恩施马铃薯”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恩施市坚持“绿色、有机、生态、富硒”的发展方向,打造武陵山区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龙凤镇杉木坝村联强生猪养殖场林木葱郁、空气清新。“猪—沼—果”循环农业利用模式,不仅促进了该村生态环境建设,还带动周边30多户贫困户就业,年人均收入可达18000元。
生态草场的修复带动山羊养殖。
在恩施,绿色生态养殖是特色,更是卖点。2017年,联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猪达2万头,存栏6000多头,小水果产量达100吨,年收入达3600万元。
发展特色经济林2.7万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已走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链条。
黄连富民
2017年,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8.4亿元,同比增长4.8%;特色产业基地常年达120万亩;种植“两烟”5.32万亩,实现“稳中有控”目标。工业发展稳中有进,中国硒谷富硒产业联盟总部七大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全市“规上”企业达9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同步增长12.8%。全市注册互联网服务业、电子商务企业达6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29个,年交易额达8.3亿元。
除了优化产业结构外,调整能源结构也是重点。近年来,恩施市相继关闭巴王酒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并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任务。2017年,恩施市关停煤矿4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4万吨。完成了州城城区63台锅炉淘汰工作,城区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换工程基本完成全淘汰和全替换。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对新增项目实行严格准入制度,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减少新增污染源。对恩施山寨皮革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安排了华新水泥厂烟气脱硝项目等26个减排项目。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等行为。
青山绿水,是自然的造化;保护绿水青山,则是人的作为。在多年的快速发展中,恩施市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走出了一条“绿富共赢”之路。发展高新技术、网络信息、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物流商贸、新能源等低碳、环保产业,划定禁燃区,淘汰燃煤锅炉,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以“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打造富硒产业集群,恩施市将建成富硒科技产业园省级科技示范孵化器,富硒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切实把硒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来源:微信公众号 恩施发布
实习编辑:常礼芷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