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党建引领立潮头 奋蹄打造新舞阳
2018-06-28 09:57 云上恩施

建设中的金龙大道。

七里大道征迁指挥部成立临时党支部。

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各党组织负责人在耿家坪村了解党建“整市推进”工作。

向成桂成立的家政服务公司培训育婴师。

天蓝水清,环境保护初见成效。

曾军(左二)在核桃坝村梅子水组走访贫困户。

人无骨而不立。党建引领,就是各项工作的筋骨。

近年来,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的发展,就是一个“强筋壮骨”的历程。

舞阳坝街道办事处是州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发挥党建引领要走新路,推进“整市推进”的工作,利用好“三驾马车”,即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头雁作用、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党建引领与精准扶贫、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同频共振。

诚然,党建引领,是一剂促发展的催化剂。在党建引领的催动下,舞阳坝街道办事处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山大道”“金龙大道”“七里大道”等重点项目让城市框架“舒筋展骨”;“决战沙湾”“决战黄泥坝”等征迁工作让城乡之间“血脉贯通”;城市干净美丽,干群干劲十足……一幅波澜壮阔的舞阳坝画卷正铺展开来。

精准扶贫,“心”活力

刚忙完全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班培训,又张罗起6月30日人社部门组织的育婴师培训,向成桂忙得不可开交。

谁也不会想到,如今是两家公司法人代表的向成桂,以前是个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下,在办事处干部帮扶下,向成桂从贫困户到老板,实现了人生的完美“逆袭”。

向成桂本是崔家坝人,2007年嫁到七里坪村。丈夫彭乾邦从小丧母,寄人篱下,吃百家饭长大。两人结婚在租来的房子里举办。他家是村里名副其实的贫困户,多年来得到村里救济。

彭乾邦在城里做过搬运工,那时每天赶车从舞阳坝回七里坪,为了节约车费,就坐1块钱一趟的公交车。向成桂说,最艰苦的那段时光里,下锅的米,还得借钱买,只是别人并不知道借钱是用来买米的。

卖保险、销电脑、做职介……向成桂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靠勤劳双手,向贫困宣战。她的职介所办在租来的两室一厅里。为了节约开支,她将“两室”又租出去,一张桌子一台电脑摆在大厅,就算她简易的工作场所。

听说向成桂创业了,村里干部十分关注她,有啥政策和培训,都第一时间通知向成桂。就在创业培训中,她不仅收获了创业思路而茅塞顿开,还接触到了创业贷款。在办事处和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她获得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解决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

如今,向成桂不仅脱了贫,还成立了“汇力帮帮”房产中介和家政服务公司。取名汇力帮帮,意为汇众之力,帮其所帮。公司走上正轨,3年时间里输出劳务人员3000余次,培训家政人员600多人,公司平时固定上班人员100多号人。

公司急缺育婴师,七里坪村第一书记冉猛了解后,到村里四处宣传,帮忙“招工”;6月22日,七里坪村“尖刀班”班长向仕钦打电话和发微信还不放心,专程登门宣传最近的资金扶持政策,“差什么手续,村里一路绿灯”;办事处扶贫办主任汪光银经常在微信和电话里交流脱贫和扶贫,在汪的促动下,向成桂公司带动他人脱贫致富,光扶贫户就有50多个。

向成桂一路走来,离不开办事处和村里干部的支持。她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七里坪村书记杨桥的支持下,6月13日,向成桂向村“两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精准扶贫这场战斗中,在政府的帮扶下,村民成功摘掉头顶上的“贫困帽”,向成桂的成功只是一个缩影。

办事处核桃坝村民李光军,妻子早年离异,他独自带着两个娃,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帮扶中,扶贫干部邓俊待李光军似亲人,不仅筹集资金整修了李光军的旧房,还牵线保媒为李张罗亲事;

核桃坝村民向书明有残疾,原来在州城做烧饼生意。也是在办事处和村里的帮扶下,他逐渐做大了生意,开起了农家乐,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帮扶干部为向书明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为其培育市场。

一直以来,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坚持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对接融合,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助力党建,走出一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让“党建”引领激发精准扶贫“心”动力。同时,以“支部带领,党员带头”,紧紧抓住党建中心点,创新思路,制定详细的因村、因户脱贫规划,探索党建引领,长效脱贫模式。

队伍建设就是战斗力,办事处打造一支真抓实干、充满活力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选好精准扶贫“引路人”,派驻第一书记13名,招录后备干部59名,选派“尖刀班”成员118名,232名党员干部下沉到村到户,目前已实现1486户5070人脱贫,修建村组公路135公里,解决用电卡口11300户,饮水困难23500人。

可喜的是,党建引领在精准扶贫中发生了“化学效应”。舞阳坝办事处下辖6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2185户6958人。今年,办事处的贫困村将整体脱贫。

“我是党员,我带头!”

每天清晨6点多,舞阳坝街道办事处主任史光武便从家里出发,赶赴七里大道征地拆迁现场。

史光武是征地拆迁项目指挥长,每天工作在征地现场,本就消瘦的他,被太阳晒得像工地的包工头。

到达项目指挥部,时间是上午7点半。这时,已有人进了山,开始一天的测量工作,指挥部里“留守”着几个协调和办公人员。史光武说,这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个个像打了鸡血,干劲十足。

指挥部设在农家里,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除了几十个摆放整齐的水杯,桌子上的风油精和零落的藿香正气水,格外显眼。

工作队搞测量,钻荆棘林,回来时衣服被刮破,胳膊上不是被刺挂伤,就是蚊虫留下的大包小包。征地经常会遇到村民地界纠纷,为了调解矛盾,工作队喉咙都喊哑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回来倒头就睡,该干活了,大家又“满血复活”,一头扎进山里。

这令史光武感动又欣慰,“端午节原本让大家休息,可大家准时忙碌在田间地头。大家都很辛苦,但是心不累。”

是什么力量让工作队不知疲惫、忘我投入工作呢?正是党建在基层发挥了作用,办事处干部群众给出答案。

今年5月12日,低碳产业园区及七里片区征地拆迁指挥部临时党支部挂牌。临时党支部由7名党员组成,有办事处干部,也有农民党员。

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曾军说,将党支部建在重点项目上,才能突出党建引领,要发挥党委的“领头雁”作用,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个党员具备“我是党员,我带头”意识。

王贵(化名)既是临时党支部成员,也是一名拆迁户。多年来,由于丈夫和子女的强烈反对,这家成了远近闻名的拆迁钉子户。为了能吃透政策,让村民信服,指挥部将征地拆迁等相关政策法规编成了小册子,成为每人随身携带的“红宝书”。

作为临时党支部成员,王贵每天接触到拆迁政策,工作中还得将掌握的政策解释给村民。渐渐地,王贵的思想转变了,回家给家人做思想工作。

3月26日,当工作队来到王贵家。经过仅半个小时的协商后,王贵全家在合同上摁下了红红的拇指印。多年的“钉子户”,首批同意拆迁,成了响应建设的“积极分子”。

不只王贵,在如火如荼的项目现场,有许许多多个“王贵”,处处能看到党员带头的影子和产生的效应。

57岁的老党员何政佳,是本地人,也是办事处多年的驻村干部。在指挥部,他一定是那个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由于对村里环境的熟悉,何政佳每天带着测量公司穿山林、爬陡坡,10天下来竟穿破了两双鞋。由于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何政佳经常会出现在调解矛盾的现场,性格耿直、敢于出头,他啃下许多征地难等硬骨头。几天下来,他的声音都喊嘶哑了。住院治疗3天后,何政佳又出现在指挥部,走路都走不稳,带着药片,揣上喉糖,撑着哑嗓,坚持工作。

54岁的核桃坝村主任胡魁荣,也是名老党员,在村里工作了21个年头。他常年患“三高”,五一期间,因急性脑梗塞住了院。住院17天后,他才回到家。在家休息了3天后,他硬是坚持要回指挥部工作。

他多次给家人讲,村里再不能错过发展机遇了,路修通,村民富,这都是造福子孙的大事,这时候怎么能缺席了?家人和同事都架不住他的执拗,只好与其“约法三章”,平时只能呆在指挥部,有大事才让出马。

语速缓慢、反应迟滞……胡魁荣还有着脑梗塞留下的后遗症,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调解现场。

舞阳坝办事处将党支部设在重点工程项目上,将党支部设在尖刀班上,党委下辖7个村(社区)党委,1个党总支,70个支部,共有党员2984人,加强党委的“领头雁”作用,首先要求班子成员等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为党在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保驾护航“,其次党员发挥带头作用,让党建在基层迸发活力,释放战斗力。

“我是主人,我参与!”

74岁的廖明香,是枫香坪村村民,退休之后,赋闲在家,却没有能“闲”下来。

退休后,爱好文艺的廖明香组织村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2017年2月以后,廖明香又多了一个身份,成为枫香坪村“三风”监督小组成员。

“三风”监督小组是个新名词,也是舞阳坝街道办事处的创举。

在枫香坪村,曾出现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施工时,“老百姓与施工方打群架”;在红庙老街,曾出现“村民集体不交电费”;由于村民漫天要价,红庙老街一度成断头路,好几年修不通。对这些问题,曾军认为,“归根到底是群众不满意。”

如何解决群众满意度问题,钥匙在哪呢?干部要转变作风,群众要参与基层工作,要让群众具备“主人翁”意识。由此,党风、政风、民风“三风”监督小组应运而生。

2017年2月12日,借助“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枫香坪村委会召集2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等,正式选举产生“三风”监督小组,由村里德高望重、处事公正的5名乡贤出任监督员。

监督小组既对村“两委”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又全面参与村里的项目建设、重大民事纠纷调处等工作,并每月对村“两委”就发现的问题等进行集中汇报。

红庙老街住着一户姓叶的人家,是施州大道北端征地拆迁的“钉子户”,六七年时间思想工作没做通,项目建设一度搁浅。

“三风”监督小组成员廖明香就住在红庙老街,和叶家也是多年的朋友。监督小组成员三番五次、不厌其烦上门做叶家十几次思想工作,或路过、或专程。廖明香一个人半年时间就曾4次登门。

最终,在村“两委”和监督小组的“软磨硬泡”之下,叶家爽快地在拆迁协议书上签了字。

做了监督员,廖明香的文艺宣传队并没落下,只是宣传的内容“转型”了。文艺宣传内容除了宣传党的政策外,更多的则来自实际生活,排练了院坝剧《欢欢喜喜搞拆迁》,有了反映整无事酒的三句半,春节前后练习杜绝打牌风的快板。

“三风”监督小组的职能,看似是“找茬子”,它却成为基层群众联系政府的纽带,上传下达,将基层的社情民意真切地反映给了村两委。

原209国道幺堰湾路段,大型工程车来往较多,路面变得坑坑洼洼,村民出行遭遇“行路难”。“三风”监督小组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村“两委”,得到了村里高度重视。村里迅速行动,赶在2018年春节前修整了路面。廖明香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村里的措施及时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三风”监督小组的成功,只是办事处发挥群众主动性的侧面。在办事处的各项工作中,积极体现群众的参与性和主人翁意识。

仅说项目建设,舞阳坝办事处项目多,辖区里重点项目就达200多个。每个项目从前期工作到实施,全程聘请群众当监督员,均通过宣传牌向全社会公布公示。

村里发展好了,受惠的是村民。核桃坝村汪家坪组村民杜金凤虽是80后,但10多年的打拼让她明白路对村里发展的重要性。在七里大道征地拆迁动员会上,她是第一个站出来发言支持建设的村民。

6月14日,汪家坪组村民向兴辉主动给指挥部打电话,邀请测量人员上门,用行动支持村里发展建设。“每个村民都有义务参与建设,不能让难得的发展机遇白白溜走。”

走党建+,同频共振

杨华毅终于熬出来了。

2010年开始,投资千万元,6年时间,没有一分钱收益。如今,市场上终于有了映马云池的茶品牌。

回首往事,杨华毅感谢党组织的关怀。当茶农不理解上门闹事,是办事处和村“两委”多次到现场,为村民解惑答疑,为杨华毅加油鼓气;办事处将农机培训等机遇送上门,将展销平台服务送上门,给了映马云池一个亮相的机会;在政府的支持下,映马云池获得“新百佳”新农民创新奖,为全州唯一。

杨华毅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父老,虽然他将带动村民富裕看成“无心插柳”,他说首先追求的是“零农残”的品质,但是他确确实实为长堰塘村和周家河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并在政府指导下企业主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给于帮扶。

无论是精准扶贫,扶持经济实体,还是助力交通建设,拉大城市骨架,办事处的各项工作中,均能看到基层党组织的身影,看到党建引领发挥的作用,实现“党建+”与各项工作同频共振。

办事处“党建+”与产业发展结合,发挥城郊区位优势,通过货币转化优质资产、休闲旅游开发、发展特色种养殖等方式拓展增收渠道。通过党员兴办实体、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农民从第一产业投身到第二、三产业,劳务输出解决1652名贫困群众就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党建助力,办事处推进“六城”同创,城市管理化解难题。办事处改造老旧围墙1.2万余平方米建设文化长廊,辖区文化氛围渐浓。统筹辖区 “三场一厕”及64个改制老旧小区改造,城区“脏乱差”逐渐改善。在全办推广“物业小区法制化”,破解了商住小区物业管理难题。

党建促进,“一村一品”提服务。“四点半学校”“社区公益讲堂”等老品牌逐步做精做细;“智慧养老”“小区物业法制化”等新品牌打开社区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服务新局面;

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办事处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目标考核连续多年评为优秀。2017年全办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2件500余人次,办结率98%;共排查矛盾纠纷197起,调处197起,调解率达100%,推广“1234工作模式”,扎实开展“四诊服务”,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信访积案逐步化解。

办事处抓住城市发展契机、在扶贫一线、重点项目一线建临时党支部,一手抓农村环境改造,一手抓新区新城建设,“决战沙湾”“决战黄泥坝”、七里大道征地拆迁,有力推进城市建设。

……

舞阳兴、城市兴。舞阳坝街道办事处人自我加压加码,基层党建强起来,干部作风硬起来,政治生态“绿”起来,跨越发展快起来。

全体干部、党员正以十足的干劲、投身到新时代基层各项事业当中,不断创新作为、勇于担当,策马奋蹄,为建设新舞阳不懈奋斗……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