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吐绿。
恩施玉露成品茶。
“中国十大名茶”“湖北第一历史名茶”“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出道”之日起,恩施玉露就先后获得了让其他很多品牌茶叶艳羡的光环。截至目前,恩施玉露茶叶基地总面积35.1万亩,主要集中在芭蕉侗族乡、白杨坪镇、屯堡镇等地。
恩施玉露为何能得到如此多的宠爱?恩施市发展恩施玉露到底有哪些独有的优势?当地相关部门是如何保护和发展茶业的?恩施玉露给茶农带来了哪些惊喜?连续一周,记者对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儿”进行了实地踏访,了解了背后的故事。
北纬30°的“幸运儿”
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漫山是茶,满眼是绿。这里就是芭蕉,恩施玉露茶叶的原产地。
踏访的几天里都是雨天,雨中的芭蕉更有一种朦胧美。微风中,夹杂着丝丝泥土的清香和茶香。
“如果是清明节前后过来,茶叶的香味就更浓了。”随行的恩施市农业局茶叶专家苏学章对此深有体会,为研究恩施玉露的历史,他一头扎进这些茶园就是好多天。
茶叶生长对于气候、土壤、排水、遮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芭蕉幸运地拥有了所有这些条件。
茶叶喜水。芭蕉属于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全年温润多雨,且四季降水均匀,这种气候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同时,得益于天然大山屏障的保护,这里没有大的如寒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茶叶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呵护。
茶叶怕涝。芭蕉位于恩施市的西南部,海拔900米左右,且该地大都以斜坡地为主,不仅有利于排水,也避免了阳光直晒。更重要的是,芭蕉的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土质疏松透气,且有机质含量高,能为茶叶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茶叶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滋养。
茶叶爱“闹”。茶叶富农。在芭蕉,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也从中获得了满意的收益。这里的老百姓爱茶、品茶、谈茶。茶叶,可以说已经润物无声地浸润进了每一个芭蕉村民的生活中。此外,近年来,该乡以万亩生态茶园景观、极富内涵的恩施玉露茶文化和侗族民间文化为背景,着力推动“茶叶、民族、旅游”对接,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纷纷慕名而来看茶、喝茶,茶园芭蕉就显得更加热闹了。茶叶在此恃“宠”而“骄”。
芭蕉的茶,就这样集天时地利于一体。因此,恩施玉露才在这块天然“矿床”上生长得尤为欢快、茂盛。
统防统管,让“绿色”贯穿全过程
芭蕉的茶叶,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绿。绿色,贯穿在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
“从2016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和产量,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推广新技术和农资,该乡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模式,实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绿色创建模式。”恩施市农业局茶办相关负责人何远军介绍,通过统防统管,有利于确保种植和管理环节绿色化,逐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选种管护方面,先后引进了龙井43号、浙农117、福鼎大白茶、春波绿、名山131等国家级良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茶树良种化率达88.6%。创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创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及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当前,该市有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3万亩。
茶园管护方面,芭蕉的任何一处规模茶园里都插满了浅黄色的粘虫板。每年,当地茶叶合作社都会统一采购有机肥并免费发放给茶农,如遇家里缺乏劳动力的,技术人员还会帮助茶叶施肥和管理,确保绿色生态种植的底色。
茶叶加工环节,普遍采用电气化,生产加工更加环保绿色。2017年实施茶叶加工厂电气化改造9家、改造升级恩施玉露生产线8条,每年可增加加工产值5000万元左右,每年可减少煤、柴等燃料的使用量500吨以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茶叶加工安全卫生标准,保证了茶叶品质的纯正。
在收购和销售环节,合作社设置了严格的标准,对农残超标的农产品,一律就地销毁,严格质量追溯管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确保生产记录可查、投入品流向可追。
品牌价值飙升到18.07亿元
从种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门槛儿”。如此一来,茶叶的成本肯定是增加了,但是带来的却是更长远、更丰厚的回报。
2014年,恩施玉露助推恩施市获得“中国名茶之乡”;2015年1月9日,恩施玉露被省商务厅认定为首批“湖北老字号”并授牌;2015年6月,“恩施玉露及图”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今年4月28日,恩施玉露成为2018年国事活动茶叙用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认定第23届会议用茶;5月21日,恩施玉露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从恩施到山外、从局部到全国、从国内到国际,恩施玉露一次又一次惊艳亮相。
短短9年,恩施玉露的品牌价值也由2009年的1.87亿元提高到了今年的18.07亿元。
这些数据不是简单的自我壮大,更是富民的具体化表现,茶叶鼓足了茶农的腰包,让茶农对种茶和生活都更有信心了。
“冬天要进行冬管,其余三个季节都要采茶、卖茶,虽然很辛苦,但是收益还是可以的。”芭蕉侗族乡朱砂溪村的茶农朱泽勋一说起茶叶就笑得合不拢嘴,他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5亩茶叶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在他看来,种茶,是一份累并快乐着的事业。
在恩施玉露这片小小茶叶的带动下,茶产业目前已成为恩施市农业农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预计2018年,全市投产茶园面积突破30万亩,总产值20亿元;加上茶旅融合,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恩施玉露正以脚踏实地的发展态度对这一理论进行着生动的阐释。相信,一直坚持本我、保护特色的恩施玉露在将来的茶业之路上将走得更远,走得更加顺畅。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杨亚玲 杨海林 通讯员黄姚 崔吉明
http://szb.enshi.cn/eswb/html/2018-05/30/content_107062.htm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