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通讯员 卢海英)4月28日“恩施玉露”成为2018年国事活动茶叙用茶,经过人民日报官微报道后,一夜刷屏,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网红”,近日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认定第23届会议用茶。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市内生产恩施玉露的茶企,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上升21.8%。“恩施玉露”因绿而红。
品相绿
“恩施玉露”曾被称“玉绿”,具有“色泽绿、汤色绿、叶底绿”显著特征,对采制提出严格要求。采摘时,芽叶细嫩,一叶一芽;加工延续陆羽《茶经·三茶之造》所载“蒸之”、“焙之”工艺进行制作,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分为蒸青、扇凉,炒头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拣选等工序,2015年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日,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第十代传人杨胜伟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先后培养茶学专业学生1200多名,其中掌握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者400多人,培训茶叶企业恩施玉露制作技术工人200多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有了统一规整和标准化梳理,确立了理伦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
基地绿
一方面源于恩施的自然资源。“恩施玉露”生长在神秘的北纬30度,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63.5%,有“鄂西林海”、“洗肺之地”等美誉。
另一方面源于茶叶基地建设。恩施市茶叶基地达到35.1万亩,获得“湖北省茶叶种植大县”的荣誉,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循环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认领基地,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管理条件。茶园管护方面,优化区域布局,先后引进了龙井43号、浙农117、福鼎大白茶、春波绿、名山131等国家级良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茶树良种化率达88.6%,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理化诱控技术,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残,对农残超标的农产品,一律就地销毁,严格质量追溯管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确保生产记录可查、投入品流向可追。近几年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创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以及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确保了茶叶品质,当前全市有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3万亩。
加工“绿”
茶叶加工企业“电气化”改造,生产加工更环保绿色。
2017年实施茶叶加工厂电气化改造9家、改造升级恩施玉露生产线8条,预计每年可增加加工产值5000万元左右,每年可减少煤、柴等燃料的使用量500吨以上。传统制茶使用柴煤作为燃料,温度难以掌控,影响茶叶生产稳定性,改造后,能准确控制温度,迅速升温,高温杀青,保障杀青效果;过去煤炭燃烧,全市420家加工厂,每年用煤量达4000吨以上,散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空气污染严重,改造后,无污染的生产流程,将提高茶叶加工安全卫生标准,保证了茶叶品质的纯正。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