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视频丨新华网专访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刘芳震
2018-03-09 13:35 云上恩施


刘芳震:恩施州实施五大工程推动乡村振兴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薛枫)8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谈到乡村振兴时,刘芳震表示,恩施州将实施产业发展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基层治理创新、村民素质提升等五大工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 新华网 杨锘摄

以下为访谈内容:

新华网:恩施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好的想法和措施?

刘芳震: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给恩施州带来更多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我们将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领会乡村振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标准,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谋划政策举措和实施路径,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一是打造产业兴旺的高地。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生态环保、功能完备的都市田园综合体,大力促进三产融合,推动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转变。

二是打造生态宜居的胜地。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水、电、路、网、气等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清零行动,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精准灭荒”工程,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

三是打造生活富裕的宝地。积极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盘活乡村空闲资源,加快“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的步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生态农业、“扶贫+”农村电商等模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民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创业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是打造乡村治理的阵地。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推行“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模式,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制。

五是打造乡风文明的福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决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实施“百千万文化扶贫工程”,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刘芳震:精准聚焦发展产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薛枫)8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刘芳震表示,精准脱贫的关键是产业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脱贫是不稳定的,是不可持续的。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 新华网 杨锘摄

以下为访谈内容:

新华网:恩施州在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芳震:恩施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政策、产业、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向贫困人口倾斜,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

过去一年,全州有140个重点贫困村顺利出列,3.9 万户、12.2万人脱贫销号,7.4万人易地扶贫搬进新居,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11.6%。截至目前,全州留存贫困村315个、贫困人口40.9万人,仍然是湖北省贫困人口存量最多的市州,并且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也还存在基础设施短板突出、脱贫资金缺口较大、产业发展依然困难、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亟需解决,恩施州脱贫攻坚仍然任重道远。

总结这些年来我们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我们提出了“八个到村到户”的脱贫工作方法和措施。

一是干部力量下沉到村到户。实行县市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确保驻村帮扶、结对帮扶责任到人,覆盖全州。

二是精准识别佐证到村到户。反复做实精准识别,完善佐证档案到村到户,确保扶贫对象人人精准,群众户户认可。

三是基础设施提升到村到户。坚守国家脱贫标准底线,全面补齐水、电、路、通信、住房等基础设施短板。

四是特色产业发展到村到户。精准脱贫的关键是产业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脱贫是不稳定的,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坚持发展产业和就业创业“两业”并举,因村因户发展脱贫产业,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指导,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至少有1项增收门路。

五是人居环境整治到村到户。以改厕、改厨、改圈,绿化、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六是项目资金安排到村到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组逐户梳理任务清单,按需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实现项目资金安排到村到户。

七是惠民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全面落实“1+5”医疗保障政策,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政策,农村低保对象、特困对象、残疾人等救助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确保惠民政策落实一户不漏、一人不少。

八是群众工作深入到村到户。坚持不懈地走访、座谈群众,深入细致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用群众工作的实际成效去团结群众、凝聚群众、引领群众。

总之,通过“八个到村到户”,让我们的扶贫举措更实、干部作风更实、脱贫效果更实,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我们的脱贫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群众的检验。

刘芳震:恩施州力争2020年小康指标全面达标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薛枫)8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刘芳震表示,恩施州力争到2020年小康指标全面达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 新华网 杨锘摄

以下为访谈内容: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恩施今后总的发展思路?

刘芳震:未来一个时期,是恩施州赶超跨越的机遇期、绿色崛起的窗口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我们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创新驱动、绿色崛起不动摇,深入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强州”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到2020年,各项小康指数全面达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8-10年,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和全国先进自治州。

刘芳震:探索实施“山长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薛枫)8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谈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时,刘芳震表示,恩施州今年开始探索实施“山长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芳震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 新华网 杨锘摄

以下为访谈内容:

新华网:听您的介绍,我们感受到恩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请您介绍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刘芳震:长期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坚守绿色底色,厚植绿色优势,深入推进美丽恩施建设。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好森林、耕地、湿地和水资源。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山长制”、“河长制”。恩施州是湖北省最早探索实施“河长制”的地区,每一条河都有一个河长。今年恩施州又开始探索实施“山长制”,积极争取国家、湖北省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二是推进专项治理。以中央环保督查为契机,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持续推进“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地更净、城乡更美”五大专项治理,大力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科学利用生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变生态资产为生产资本,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朱晓涵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