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茶店子镇西坪村抢抓精准扶贫机遇,探索“烟叶+蔬菜+阳光扶贫”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盘活绿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党员示范带动,增强脱贫意志力,在五家单位的联合帮扶下,正全力破解精准扶贫密码,誓于2018年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盘活绿色产业“一盘棋” 激发脱贫攻坚内动力
一是深挖烟叶产业潜质。充分利用烟叶种植“资深村”优势,引进漂浮式育苗、井窖式移栽技术,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今年,购置14台普改密烤烟机器、新建26栋烤房、整修烘烤工厂,25户贫困户种植烟叶262亩,增收100余万元。全村烟叶种植达1400亩,在受灾减产的情况下出售32万斤,收益460万元。实现烟叶种植指标由摊派到主动争取,引发棋盘效应。二是布局绿色产业棋局。烟叶唱好“主角戏”的同时,科学布局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辣椒100亩,创收30万元;养殖生猪460头,饲养商品羊250只,预计收益58万元。引进种母猪12头、种羊18只发给贫困户,为2018年养殖打基础。烟叶、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业可实现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三是开发阳光产能。抢抓国家电网光伏扶贫机遇,建设光伏电站,目前已发电15万度,直接收益14万余元。15个项目1000万元资金将成为西坪村脱贫的“金刚钻”。
编织村组公路“一张网” 增强基础设施推动力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西坪村村级公路主干道狭窄,且多为砂石、泥土路面,组级公路3个“断头”,严重阻碍了发展。今年,争取资金170多万硬化组级路7公里,整修公路2公里,修通了断头路。多年来西坪村“背篓压得吱呀叫,打杵磨得叮当响”的生活得到了改变,车子开到了家门口,烟叶、蔬菜、生猪、羊直接卖到了外地。投资500万的2000亩国土整治项目已开工,覆盖全村80%贫困户的光纤网络入户工程接近尾声,8户危房改造项目、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完工,新建文化广场投入使用,水电改造工程将于明年开工。
发挥党员“领头羊” 实现产业发展传帮带
从乡风文明建设到全村脱贫攻坚,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西坪村18名党员和贫困户结成对子,11名党员率先发展烟叶、喂养生猪,当思想的引路人、产业的掌舵者。“明年帮你争取几亩烟叶种植指标,推荐几个种烟大户给你教种管技术,再帮你把房子整修一下,让生活过得舒坦、舒心些。”在贫困户龙世俊家里,老支书龙发勇经常上门为他指点迷津。和龙世俊一样,44户贫困户均有一名党员脱贫“顾问”。党员“顾问”上门服务,在烟叶生产、蔬菜种植、生猪养殖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哪个贫困户家中有急事、难事,党员们总是及时上门帮忙排忧解难。西坪村以每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把新形势下党的政策、党的纪律和要求及时传达给每名党员,全村18名党员身体力行,做群众的引路人、排头兵,在产业发展、村级治理和脱贫攻坚进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拧紧思想“一根绳” 增强脱贫攻坚意志力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这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只有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穷根才会拔得彻底,也才不会反弹。在扶贫帮扶下,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中心、村级互助社等如春笋般涌现,跳广场舞、编排民族民间文艺节目、社员互助抱团闯市场,一阵阵新乡风荡漾在小高山村。西坪村村委会与村民“约法三章”:院子扫干净、柴草码整齐、房前屋后锄利索。在“扶贫+扶志”乡风浪潮中,贫困户卢胜菊把石板屋顶改造成了坡屋顶,新修了猪圈,新栽了庭院树木,清新的房屋和门前的水泥路构成了新风景。她还带动20户贫困户加入美丽村庄建设,让房前屋后亮起来。基础设施大改善,产业发展势头猛,精神面貌焕新颜,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来源:巴东台通联 清秋 张应喜
(责任编辑: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