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陵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取律师进村、村医村教进“两委”、文明创建等系统措施,让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村级落地生根,实现了基层治理资源的交汇,增加了破解基层问题的“钥匙”,交出了一份山区“三治融合”的样本。
“钥匙一多,锁也就好开了”
恩施州是我国最年轻的自治州,长期以来,信访问题多、社会矛盾燃点低、积案化解难,尤其是群体性事件频发,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制约和困扰。然而,记者近期在恩施州一些以乱闻名的村庄走访却发现,这些村庄因为多了解决基层问题的办法,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蝶变”。
鹤峰县中营镇大路坪村,过去是经济发展慢、环境脏乱差、项目落地难,让干部头大的典型村。“你把我的田挖了,我把你的路堵了,扯皮拉筋是家常便饭。当时的大路坪村,党委政府的大部分精力都耗在了化解矛盾纠纷上。”中营镇党委书记肖红胜对此仍然记忆犹新。
如今的大路坪村彻头彻尾变了样。“我们村完全不担心大领导来有人闹事。”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大新说,有什么诉求,村民都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大家都有集体荣誉感,知道无理取闹对全村发展不利。
据徐大新介绍,大路坪村先后获得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宜居村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这种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何而来?记者采访发现,大路坪村多渠道强化,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入村级日常管理,推动村貌由内而外发生改变。
记者在大路坪村法治文化广场看到,“美、礼、和、德”四个大字分外醒目,走近宣传橱窗、文化墙、景观石,法律知识抬头可见。在通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道路两旁,每走十几步就有一块宣传牌,逐一介绍“十星级文明户”每个“星”的含义。路灯的电线杆上,铁支架固定着最美典型的大幅海报。农户家的外墙上,最显眼的位置钉着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张贴着《村民文明行为规范》。
这里还有覆盖全村的12个高音喇叭,以及先进的法德讲堂。69岁的村民邱珍英说,天天在村里生活,耳濡目染,“想不改变都难”。
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最美评选为媒,大路坪村重塑了村内的社会评价体系。同时,维护基本公平正义,对于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绝不姑息。村计生专干彭金兰说,树是一张皮,人是一张脸,大家都向好,个别人也就不好意思拖后腿。
记者在巴东县水布垭镇景家坪村、咸丰县忠堡镇板桥村等多个村庄走访发现,它们由乱而治的过程与大路坪村如出一辙。“钥匙一多,锁也就好开了”,一些基层干部分析认为,“三治融合”符合当前社会转型实际,是破解山区农村基层治理难题的一步好棋。
自治为本 法治为基 德治为根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在村级实现有机融合,是近年来恩施州有的放矢开展的一项重要探索。一方面,恩施州鼓励乡镇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又着眼全州,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
一是以自治为本,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山区农村,村医村教影响力较大,说话分量足,恩施州为此推动村医村教进村支两委,以夯实村级组织。恩施州委组织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州2361个村、138个居委会,已优选1383名村医村教进村支两委,其中书记、主任115人,班子成员1268人。同时,聘请书记、主任助理207人,村务协理员129人。
二是以法治为基,推动现代规则在乡土社会生根发芽。针对信访不信法等顽疾,恩施州推动律师进村、法务进网格,让法律来到村民身边。恩施州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全州88个乡(镇)都组建了律师顾问团、2532个村(社区)都有一个法律诊所,划分的1万余个社会管理网格均配备至少1名法律宣传员。近1年来,开展法治宣讲2800余场、培训法律明白人28万人、解答法律咨询25.4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事项3200件。
三是以德治为根,全方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恩施州把培育新农民作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弘扬向上向善、向上向美正能量。在这当中,鹤峰县连续4年开展系列最美评选活动,盆景汇聚成风景,涌现出了“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邓丽、“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王艳、“全国十大法治人物”易满成、“中国好人”周吉然、“全国最美家庭”朱永翠家庭等先进典型,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农村群星现象,示范效应显著。
记者在恩施州部分村庄走访发现,借助村规民约开展村级管理方兴未艾,渐成潮流。恩施市太阳河乡党委书记张丽红说,今年太阳河乡调处的156起矛盾纠纷中,多达113起是在学习宣传《村规民约》过程中化解。全州大创新、县级小创新、乡镇微创新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汇聚创新大格局,自治、法治、德治在村级日常管理中实现交融。
“基层治理水平影响国家治理水平,基层治理能力关系国家治理能力,我们将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让基层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的各族群众。”恩施州委副书记、州委政法委书记柯东海说。
强化党建统领 激发社会活力
“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党组织统领好,各类组织都会成为党的左臂右膀,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力量。”恩施州委组织部党建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推进“三治融合”过程中,恩施州强化党建统领,确保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特别是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坚持强化村级组织的主导地位,维护村级组织在村内事务中的权威性。同时,也刮骨疗毒,正风肃纪,毫不动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每一名党员都管起来,确保村级组织的先进性。
恩施州纪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州加大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违纪违法查处力度,给予村干部党纪处分255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4人。一批充当村霸的村干部受到法律惩处,彰显了法治尊严,极大发挥了震慑作用。
今年5月,恩施州委七届一次全会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党支部建设的十条意见》,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恩施州委政法委牵头随即组织对450名重点村(居)支部书记进行社会治理知识专题培训,集中学习《村民委员会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着重解决“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等基本实务问题。
“培训的过程是强化支部书记回归主业,凝聚共识、补基层治理短板的过程。”恩施州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仁谦说。
为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恩施州选派879名州、县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结对帮扶率100%。
恩施州还健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村级组织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严格完成“八事联动”规定动作,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的党建真是抓得严啊!”巴东县水布垭镇景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发银说。
村级组织升级强化、地位凸显,社会力量甩开膀子加油干,活力迸发。鹤峰县中营镇大路坪村“文明乡村”自治委员会,下设扶贫帮困、环境卫生、科技服务、文艺宣传、治保治调、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村风民俗等8个工作组,充分吸纳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参与,对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治理资源汇流 破解基层难题
“‘三治融合’是治理主体的融合,也是治理手段的融合,为我们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找到了方法和钥匙。”宣恩县椿木营乡党委书记尤浩说。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相关专家认为,恩施地区的农村还是比较典型的农业性村庄,同时也处于变化当中,具备转型期的一些特征。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村庄不再是传统以乡土规则为主导的乡村社会,但同时也没有完全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正处于乡土规则、国家法律等多元规则并存的时期。“三治融合”的治理思路适应了当前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过渡性特征。
“其原因就在于村庄社会本身已经不再是均质化的社会,农民本身也发生了分化。因此,治理过程中,基层干部很难通过某一规则包打天下,而是要有智慧地运用各种资源、方式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处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这位专家说。
他说,自治、法治和德治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三种治理资源,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中,这三种治理方式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它们针对农村不同的事务、不同的人群,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因事制宜、恰当运用这些治理资源,村干部的行为要有相当的灵活性,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些基层干部分析认为,推进“三治融合”,多维度互动对处于转型期的山区乡村进行有效治理,开创基层治理工作新局面,可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些地方得以推进的前提条件。当前,推进山区农村“三治融合”的关键是加强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谭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