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奏响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最强音——恩施州如何推进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2017-12-08 08:48 云上恩施

州文体新广局

11月2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傩戏首次到武汉演出,为首义广场社区居民带去了不一样的体验。

这是自2014年8月恩施州八县市被纳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大山对外展示的一个缩影。

文化遗产保护有力有效

作为土(家)苗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恩施众多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标本。2005年5月,恩施州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率先出台《恩施州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保护条例》;2016年5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全州文物工作的意见》;州及各县市均编制了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以来,争取中央财政专项经费500多万元,州级投入近500万元,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财力保障,初步形成了以区域保护、项目保护和传承人保护为重点,以立法保护、政策保护为保障的土(家)苗文化保护基本模式。

目前,恩施州已命名5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处州级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56个村寨纳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32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63项、州级110项、县市级444项;有物质文化遗产1652处,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9处、省级89处、州级45处、县市级376处,馆藏文物达13.47万件;全州被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76人、州级177人、县市级489人,全州命名了6批64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

非遗活态传承有声有色

近年来,恩施文化部门依托实验区建设,主动作为,逐步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依托非遗项目在传统村落、社区、学校建立传习点29个,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恩施市在土家女儿城成功探索了“传承人+传承基地+企业”的非遗传承模式,非遗生产性保护呈现生机蓬勃的发展态势。

利川市着力建立文化种子孵化园,市、乡、村梯次孵化、梯次服务,让优秀的民族文化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建始县对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调查、再搜集、再整理,形成田野调查报告21份,新增非遗名录20多个,进一步摸清了文化遗产家底。

巴东县结合“戏曲进校园”活动,多次举办宣传讲座和培训辅导,官渡口中学和小学还特聘堂戏老师每周讲授三堂戏剧表演课。

宣恩县组建社会文艺团队78支,每年为群众进行滚龙连厢、耍耍、八宝铜铃舞、三棒鼓表演数千场。

咸丰县通过实物展示、表演剧目、文化解说等形式,系统展现唐崖土司遗址文化元素,使“口口相传”“手手相传”的民族文化和技艺得以留存。

来凤县近年进行非遗项目普查,共采访1500多人,调查项目100多项,采写、收集文字资料150余万字,拍摄照片2800张,录音1200多分钟,录像3800多分钟。

鹤峰县鼓励支持土家族打溜子、傩戏、满堂音、花鼓灯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带徒传艺近500人。

优秀文化全民共建共享

2016年、2017年连续两届“精准扶贫·文化惠民”演出季,州、县、乡、村共举办大型文艺展演150多场,创编文艺作品260多个,送戏下乡近3000场次,400多支队伍近6600名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参与其中,累计观众近16万人次,通过电视直播及网络直播收看达200万余人次。

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恩施叩开山外世界的“金钥匙”,也成为吸引世人来到恩施的“邀请函”。“土苗兄妹结合”“撒叶儿嗬组合”相继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荣获原生态唱法金奖;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嗯嘎·女儿会》等在多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斩获佳绩。2015年,唐崖土司城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恩施最亮的一张名片。

民族文化助力全面小康建设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链建设,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用文化引领、产业跟进来吸引资金、增加就业,提高“文化小康”指标值。

恩施大峡谷大型山水实景剧《龙船调》、利川腾龙洞大型歌舞表演《夷水丽川》自驻场演出以来,共演出8500多场次,超300万群众和游客领略了恩施民族文化的魅力,剧目票务收入近4.5亿元。

巴东县将廪君文化、纤夫文化与“撒叶儿嗬”“巴东堂戏”等非遗项目相结合,成功打造了神农溪和链子溪纤夫文化品牌,极大地契合了市场和游客需求,仅2016年就吸引游客6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3%、20.03%。

恩施市土家女儿城、施南古城,利川市谋道镇苏马荡休闲度假区、宜影古镇等文化产业园初见成效;建始文化产业园、巴东巴国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文化项目相继规划动工。全州文化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递增。

到2028年,恩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完成规划编制及配套实施性文件,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建设,建立完善展示、传习机制,形成具有整体性、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格局,展现恩施州文化生态魅力,提高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影响力。

来源:恩施日报

(责任编辑 朱晓涵)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