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沟水库自从有了河长,每段河流都有人负责,不准丢垃圾、排污水,网箱拆除后水库整洁多了,水质也好了。”11月4日,在下河沟水库边居住多年的老鹰岩村七组村民段右青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来凤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责任,构建工作体系,完善方案制度,一场县乡村三级联动、实施水岸同治守护碧水清流的水生态行动正在快速推进。
全面部署,层层落实责任
河流水源问题历来备受瞩目。来凤境内支流纵横,水域宽阔,全县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27条,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条,境内分布大小型水库55座,大小山塘196座,是全州水库最多的县市。
“河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打独斗肯定行不通,提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意识,才能事半功倍。”县水利局主要负责人说。
为此,来凤对河长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迅速建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县长任总河长、25名县领导、38名乡镇班子成员、121个村支部书记任包段河长的河长队伍,分段落实河道管理员和综合管护信息员,对全县27条(段)总长502公里的河道实现“河长”全覆盖。
各级“河长”作为河库保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流的保护与管理,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同时,设立各级“河长”办,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调度督导、考核通报,并将“河长”绩效纳入乡镇和县相关单位综合考评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有事找“河长”。来凤在河道水库显要位置竖立县、乡、村级“河长公示牌”,公开各级河长名单、河长职责、治理目标及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河长“管、治、保”职责履行到位。
重拳出击,强化河流治理
11月7日,来凤环保局、畜牧局联合专班到大河镇开展畜禽污染治理复查验收,核查原来建在该镇满店村河边的养猪场关停后的情况,和禁养区外规模养殖场落实整改情况。
今年,大河镇一养猪场建在河边,污水直排河道,对两河口河造成严重污染。该县迅速制订方案,由镇政府牵头,组织乡水利水产站、畜牧所、派出所专班对该处污染河流的猪场强制关停。
这家养猪场关停是该县强力推进河长制工作专项行动之一。
为强化河流治理,来凤下发第一号河长令,推进“巡查一次河道、制订一套方案、明确一个责任、落实一批措施、开展一次督查”的“六个一”河道治理。从县领导到乡村干部,不定期对所负责的河段进行巡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围绕全面消除“垃圾河”、“污水河”、“五乱河”(乱开挖、乱采沙、乱建设、乱改道、乱养殖)目标,下发《全县河道突出问题整改责任清单》,明确职责任务,限期整改。
开展全县河(库)网栏拆除、畜情污染治理等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对全县河道、水库养鱼网箱进行全面拆除、清理,对禁养区的畜牧规模养殖场关停等。同时,县纪委对突出问题整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实现整改目标。
截至目前,该县共完成拆除围栏面积78250.3平方米(水面面积),完成拆除网箱面积48286平方米。关停禁养区内猪场2家,完成21家禁养区外规模养殖场整改治理。
健全机制,筑牢第一道防线
11月5日一大早,来凤县新峡河革勒车镇白虎塘至凉凤洞河段的保洁员姚友能,如往常一样来到二龙山河段,手拿蛇皮袋、火钳等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捡拾河道边的垃圾、清理河面的漂浮物。
姚友能家住二龙山老发电站旁,他家房子边上的空地里,堆满了他近日从河面清理出来的漂浮物及从河岸捡拾的垃圾。“我每天都要到河道去走一走,还要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也希望沿河村民要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共同保护好水源。”姚友能说。
革勒车镇地处新峡河上游,是来凤第三制水厂的水源保护地。为全面落实河道治理,该镇成立了水源保护协会,聘请10名村民对辖区内河库实施保洁管护,扎实铺开“河长制“工作。
这是来凤推进河长制的缩影。在来凤,8个乡镇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保洁主体,组建保洁队伍,建立保洁制度,开展水面清漂、河岸清污,从源头上保护水生态。县财政统筹资金近220万元用于推进河道、水库保护,筑牢水生态保护第一道防线。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文件,先后出台《来凤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促进了河长制的规范化管理,构建“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源头保护与治理长效机制。
山青、水绿、河畅、景美。来凤,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铿锵前行,朝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
来源:来凤新闻网 记者 唐俊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