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讯 (记者 伍洋 史明 通讯员汪正玺)“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10月31日,鹤峰县五里苏区小学的孩子们穿着戏曲古装,在舞台上表演《戏曲联唱》。
当天,该校举办了2017年秋季艺术节。舞蹈、朗诵、戏曲等节目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得到台下学生及家长们的赞许,现场掌声不断。
近年来,鹤峰县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以“1+2+3+4”体育艺术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一校一品”。通过体育、艺术教育活动,每个学生至少学会1门乐器、2个以上运动技能、3个校园集体舞蹈、4首以上校园集体合唱歌曲,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氛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演绎出“哆来咪发”的校园乐章。
人人有活动
“摆起手啰哟喂,摆起手啰哟喂……”鹤峰县五里乡潼泉小学课间操时,只要没有下雨,师生们就齐聚操场,跳起土家摆手舞。“土家摆手舞是每个学校必须学会的舞蹈。”鹤峰县教育局负责人说。
鹤峰县在实施过程中,在乡土文化中寻找艺术教育资源,把摆手舞、葫芦丝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种类带进校园,人人都能学,全员都参与。
与潼泉小学一样,鹤峰县实验小学不仅跳摆手舞,还将趣味游戏等融入到大课间,让学生在快乐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健康成长。
鹤峰县充分开发、挖掘课外体育资源,开展诸如武术操、啦啦操;跳绳、打羽毛球、摇呼啦圈等;还有传统的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踢毽子、丢沙包等各类游戏,落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校校能主动
每逢周三,鹤峰县中营镇民族中心学校音乐兴趣班的孩子,跟随“雁将班”传人王月姐母女学唱原生态民歌《阳雀高叫远传名》。
“雁将班”是中营镇独有的一种在薅草时节边劳作边演唱的田歌。“原生态民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精神。”该校负责人覃道胜介绍,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把爱好音乐、嗓音好的学生组建兴趣班,学唱《高山音》,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和弘扬本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峰县各中小学结合地方特色,将“1+2+3+4”体育艺术活动有机融合。比如,铁炉白族乡学校的白族舞蹈、走马镇白果小学的围鼓文化、走马镇民族中心学校的柳子戏、中营镇学校的山民歌等。如今,一到课间,鹤峰县的各个校园里都是歌声飞扬,舞姿翩翩,处处充满着欢歌笑语。学生在其中丰富了技能,拓展了素质,家长与社会也都乐见其成。
保障投入夯基
推进体艺教育,设施是基础。“我们学校钢琴、腰鼓、足球等音体美器材俱全,想学啥就能学啥。”鹤峰县燕子镇中心学校学生胡娇娇高兴地说。
近年来,该县把体艺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把体艺教育经费投入与推动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工程及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项目工程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学校体艺场地建设和体艺器材配备,五年来,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为各中小学建设了运动场,装备了音乐教室、舞蹈室等专用教室,配备了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器材,所有学校及幼儿园的配置均达到国家标准。
同时,该县每年落实1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组织开展“1+2+3+4”体育艺术展演活动,展示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检验体艺教育成果。
师资建设“破题”
推进体艺教育,师资是关键。近年来,鹤峰县通过招聘农村新机制教师,引进了一大批艺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大体艺教师培养力度,利用“农村素质提升工程”、实行师徒结对等多种途径做好培养工作。另外,学校发挥自我“造血”功能,以专业教师为辐射核心,影响、辅导、带动一批有文体特长的学科教师参与。同时,举办各层次体艺展演活动,提供平台,极大地激发了体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该县走“本土化”、“校本化”之路,各学校结合区域特色,纷纷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大力开发校本体艺课程,举办特色体艺活动。目前,全县涌现特色学校20余所,学生舞蹈队、声乐队、围鼓队、足球队、篮球队等活动兴趣小组400多个,参与学生达到1万余人,实现了“班班有歌声,生生有特长,人人会乐器,校校有特色”的可喜局面,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校园文化新格局。
来源:鹤峰台
责任编辑:谭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