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九大代表、海尔集团张瑞敏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从1992年GE电器试图兼并海尔,到2016年海尔以50多亿美元兼并了GE电器,中国的企业不仅从实力上超越了对手,更实现了模式的优化与输出,并成功实现了“1+1>2”,今年1至9月份,GE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比过去同期增长了2至3倍。
这一变化正是中国制造升级、中国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而具代表性的企业并非海尔一家。在高新技术升级潮下,中国企业不再局限于规模优势,已经有一批企业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引领者。
作为传承数千年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曾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新四大发明”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突破。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恩东介绍,五年前,在全球前五的服务器企业里面,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而今天,超过一半为中国企业。过去五年,中国企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成为引领世界的企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不仅仅是市场占有率,而且在实际创新成果方面,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例如,中国的超算已经连续两年六次在Top500里排在第一位;今年1至9月份发布的服务器专利,中国企业远远领先于国外的服务器企业。
那么,这种突破的背后又有哪些动力呢?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创新政策激励下的人才优化。华大基因党委书记和首席科学家杜玉涛的一个亲身经历,展现出了“政策定心丸”的力量。杜玉涛说:“深圳施行车牌限号政策,我曾经连续两年都没有摇到车牌号。但是,现在已有鼓励创新的政策出炉,海外的留学人才有一部分可以享受到车牌购买的政策,这对研究人员的安居乐业和投入科研是助力非常大的举措。”可以看到,让技术人才安心、放心,不体现在口号上,也不是简单的资金激励,而是全方位、直击要点的政策支撑。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对市场、对用户的充分尊重。不难发现,无论是创新领先的领域,还是创新政策的落地,都体现出了“接地气”的特点。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新四大发明”,均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是对日常生活场景所需服务的优化。实际上,张瑞敏也曾讲到,兼并GE后,当对方提出海尔打算如何领导GE时,海尔的回复是“我是你的股东,但不是你的领导和上级,你的领导和我的领导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转变观念,我们必须为用户服务。”这体现出,本轮技术与模式的创新,都依托在对用户需求、市场导向的准确把握上。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杜玉涛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创新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一个科研和技术的突破,更是创新能够落地,能够转化成为老百姓所用的成果。这种结合与转变正是上述先行者的成功之道。
实际上,过去五年来,无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互联网+”的概念与应用,都找到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结合点。这也正是技术创新、模式革新、产业升级可持续的根本支撑。张瑞敏强调,海尔能够历经多年,始终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家电类产品,其先手棋就是在产品应用和管理模式上充分“互联网化”,一方面实现各类电器产品的人机交互,形成智慧家庭;另一方面打破企业尤其是规模化企业的层级管理,实现人单合一,变成一个自主的创业团队。
当然,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故事还有很多,尚待突破的领域及难度亦有不少。十九大代表的发言,不仅是对过去几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辉煌成果的总结,更为谱写新的发展篇章作好了序言、指明了方向。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责任编辑:郑豫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