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沙溪乡黄泥村党支部副书记周云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中,利用职务之便,优亲厚友。党支部书记王光红不正确履行职责。利川市纪委给予周云祥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给予王光红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7月以来,州纪委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上加码发力,密集通报典型案例。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到哪里,监督执纪问责就推进到哪里!全州纪检机关把监督执纪问责纳入脱贫攻坚大局,精准发力,挺纪亮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走出办公室,到贫困户家中去
“百福司镇高洞村贫困户白贤勇,不能准确说出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大河镇白水泉村,州直驻村帮扶队6月驻村16天,没有达到规定驻村天数。”“旧司镇小河村3个帮扶单位各自为政,导致帮扶群众认知接受程度不一致……”
近日,一份关于州直单位帮扶来凤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检查报告出炉,直指14个州直单位联系12个贫困村的驻村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个个点中要害。
这份报告来自来凤县纪委的一次专项暗访。7月初,根据州纪委部署,来凤县纪委组织6个检查组,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确定对象,通过进村入户查阅资料和实地查看,获取驻村工作第一手资料。
决胜脱贫攻坚,作风是关键。正人先正己,纪检干部深知,要匡正干部作风,首先自己作风得正、得实。“整天坐在办公室,身不沾灰、脚不沾泥,不仅查不出线索,也会带坏一个地方的风气。”一位长期在基层查办信访线索的纪检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走出办公室,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精准扶贫措施推进到哪里,各级纪检部门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鹤峰县纪委组织30多个检查组分赴各乡镇定期或不定期调查走访。各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一律不打招呼、食宿自理,进村入户暗访调查。
在宣恩,33个检查组深入33个贫困村,不打招呼,不安排陪餐,不开会听汇报,食宿自理。检查报告由检查组长签字背书后密封,直接寄往州纪委信访室……
纪检干部沉下基层,使一大批扶贫领域涉纪信访问题及线索得到处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各级纪检信访室共收到精准扶贫领域信访举报1586件,已办结1272件,办结率80.2%。其中,谈话函询83件,初步核实1158件,予以了结31件,立案250件,党政纪处分144人,组织处理111人。
纪律的尺子,一量到底一寸不让
这几天,来凤县卫计局驻旧司镇蜂窝村工作队队长文青山忙着为包户对象王菊凤联系体检的事,“得抓紧啊,一开学孩子就没有时间了”。
说起文青山和王菊凤一家,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插曲”。
今年14岁的王菊凤患有先天性遗传残疾。春季学期,她因为自卑辍学了。文青山跑县里、州里,到处为王菊凤联系适合她就读的学校,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王菊凤这一辍学就是4个月。
今年5月,省、州督查组来到村里,调查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帮扶干部千方百计想办法,一方面是因没有及时向教育部门反映造成孩子辍学的既定事实。问题该怎么定性、怎么处置?
“纪律的尺子,必须一量到底、一寸不让。”最终,县纪委决定,责成县卫计局党组对文青山进行警示谈话并全县通报,同时做好他的心理疏导。
“‘两不愁、三保障’是扶贫工作的底线。没守好这个底线,我认罚。”文青山心服口服。
围绕“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对扶贫领域不作为、不担当、不落实和腐败问题零容忍——这是纪检干部推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方法论。
底线、红线,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
聚焦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严肃查处各级党委、政府贯彻执行上级关于脱贫工作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相关职能部门在扶贫对象识别、项目验收、脱贫验收中底数不清、工作不实、推诿扯皮;帮扶部门组织不力、措施不硬、工作不实;帮扶干部作风漂浮、纪律松散、弄虚作假。
聚焦扶贫重点领域、重要环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在履责过程中借机违规收费,党员干部在落实扶贫政策过程中以权谋私。强化责任追究,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多发、频发,同步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放大镜下,一大批群众反响强烈的扶贫领域“微腐败”得到查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建始县业州镇茶园沟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齐正松,党支部副书记王建军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不力。建始县纪委给予齐正松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给予王建军党内警告处分。
咸丰县忠堡镇板桥村4名村干部通过提高苗木采购价格、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取扶贫项目资金60450元,时任驻村干部、镇人大副主席尹凯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2015年以来,全州各级纪检机关加大扶贫领域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力度,共通报55批次173起典型案例,涉及332人,其中通报给予党纪处分183人次。
运用大数据,揪出群众身边“蝇贪”
今年4月发生的一件事,着实让咸丰县教育局局长赵中美惊出一身冷汗。
为配合全省大数据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今年4月,咸丰县教育局在全县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内部排查。没想到,这一查发现了一大堆问题:5个乡镇及县第一中学69人次存在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不准、资助指标和资金学校分配不平衡问题,其中,涉及村干部5人次,学生父母有拿财政工资的64人次。
“发现问题,立查立改。”赵中美立即组织专班,建立整改台账,整改一条、销号一条。截至6月12日,除11人次确因当时家庭出现重大困难并已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外,其他58人次的102800元资金全部退交财政。
肇始于去年的大数据监督检查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工作,今年5月起,再次在全州范围掀起高潮。
大数据查什么?运用审计、国税、地税、财政、民政、信访等多个部门的数据比对,了解惠民政策具体落实情况,查找相关问题和违纪线索。
“王某,茅田乡太和街村村委委员、计生专干,非农业户口,贫困户。”近日,建始县大数据监督系统刚一启动,便弹出这样一条问题线索。县纪委立即组织调查组奔赴茅田。
在精准扶贫对象识别评定会议记录里,就王某这一户有涂改痕迹,笔迹也不一样。村民都反映当时选出的贫困户没有王某一家。调查过程中的两处细节,打开了问题的突破口。工作人员就此突破,确认涂改后的笔迹属于该村第一书记易定碧。
经过进一步调查,事情终于清楚。原来,村民王某曾托易定碧将全家五口人纳入精准扶贫户。2015年底,太和街村召开第三轮精准扶贫对象识别评定会,易定碧擅自将不符合条件的王某全家五口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铁证如山,县纪委随即决定,给予易定碧党内警告处分,并督促该县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
州运用大数据对精准扶贫政策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数据监督检查,对12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反复发生的问题重点关注,寻找规律,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对政策落实过程中有偏差、不精准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精准扶贫政策真正精准惠民脱贫。
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永远在路上。7月27日,州委常委会审定《恩施州纪检监察机关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方案》。下一步,全州纪检机关将按照“一个专班、二个机制、三个纳入、四个聚焦”工作思路,把各方面的工作精力向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来源:中国·湖北恩施网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