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出炉,恩施州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7.42分,全省排名第二位。
成绩,彰显了州委、州政府的政治担当,凝聚了全州上下的不懈努力。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决定》,提出了25条硬措施倒逼,大力实施“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五个专项治理,构建集保护、利用、治理、监管于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体系,努力建设山青、水绿、天蓝、地净、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
护山植绿,让山体更青
3月30日,随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体保护条例》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我州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山体保护单行条例的市州之一。
为让山更青,我州提出“山,不能乱挖;树,不能乱砍;房,不能乱建”,大力实施“山更青”专项治理,抢抓国家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机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
以城镇规划区、乡集镇规划区、旅游景区、地质公园、公路沿线的山体为重点,对山体实行依法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通告》《恩施州城山体保护与利用规划》。
从严保护丹霞地貌,划定保护区。
依托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长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绿满荆楚”造林行动,使恩施满目葱茏。
2015年,恩施州投入资金5.16亿元,完成造林绿化46.7万亩,退耕还林11.1万亩,义务植树1030万株。全州森林蓄积增加350万立方米,达7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3.1%,林木绿化率71.5%,居全省第二位。
治水管岸,让水域更绿
清江河、贡水河、酉水河……一条条河流水清岸绿,成为城区一道道灵动的景致,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变化得益于“水更绿”专项治理,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清江恩施城区段开发利用与综合治理工程是专项治理重点工程之一。
专项治理实施以来,我州以清江、酉水、唐崖河、忠建河、溇水、郁江等主要流域为重点,统筹推进了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等水生态系统建设。
我州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原则,出台《关于加强清江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清江保护委员会,全面加强清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做到了岸线资源开发“留白”,生态污染整治“培绿”。
制定了《恩施州河道岸线界限划定标准》,在全省率先对流域面积不同的河流所经过的不同地区的河道岸线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探索实行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目前,全州有200多条河流明确了河长,其中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的7人。
清江水布垭“清网行动”、环保“零点行动”功不可没。2015年,拆除网箱3673口,暗访企业30多家,有效地保护了鱼类、提升了水质。全州14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在全省跨界断面水质监测评估中,我州断面考核等次均为优秀。
防治“十条”,让空气更清新
好空气是恩施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恩施来呼吸清新空气。
“天然氧吧”名副其实。去年全年恩施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实施“天更蓝”专项治理。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州城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恩施州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建立了州城空气质量改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一次例会研究、一次暗访巡查、一次督查通报。
一系列重拳打向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燃煤锅炉淘汰、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在扬尘治理上,恩施市投入1800万元购置机扫设备33台,实现全天24小时路面保洁;对重点路段、工地进行喷雾压尘作业;坚持“六不开工”“五不上路”。
限期治理非煤矿山开采及加工企业42家,对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的15家采石场予以关闭;淘汰燃煤锅炉52台,州城建成区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全部淘汰;268家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设施。
从严管控,让土地更净
宣恩县伍家台村是有名的贡茶基地,过去种茶打农药施化肥,茶叶没竞争力。近3年来,该村实施化肥农药管控行动,茶叶质量更好了。
针对土壤酸化现状,我州大力实施“土更净”专项治理,从严管控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相继出台了土壤酸化治理、化肥农药管控、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推进等3个工作方案。
如今,高山蔬菜生产基地有机肥得到大面积应用。恩施州内建成土壤酸化治理示范样板46个,治理酸化土壤面积121.28万亩,经调查,治理区PH值较治理前平均提高0.23。
目前,恩施州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已达266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建成恩施、利川、鹤峰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
加快农村能源清洁入户工程建设,目前,全州已建成56.2万口清洁能源池。
共享共创,让城乡更美
4月10日,恩施市荣获“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要顺应自然,将山水自然元素渗透到城乡建设布局和形态之中,用生态装点城乡,让城乡融入自然,努力使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按照州委六届七次全会部署,“城乡更美”工程建设成效凸显。
在城镇,深入实施环境洁净、交通畅通、绿化亮化、城市宁静、空气净化、河道美化、全民素质提升“七大工程”,解决治堵保畅、治尘保洁、治噪保静、治山保水等难题,营造了宜居宜旅宜业的环境。
在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州成功创建“宜居村庄”52个,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37个,其中19个村庄获得国家专项资金5700万元。
2015年,共实施320个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9.58亿元,较上年增长9.74%。
青山环绕,碧水长流。恩施人民守住了“绿色”优势,创建了美丽家园。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郜月飞)